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5/11 11:54: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污水橫溢、蚊蠅亂飛、臭味熏天……”提到傳統養豬場,這是常人首先想到的幾個詞,那種臟亂差的畫面立即浮現在腦海。可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黃水根生態養豬場,筆者卻看到養豬場四周種滿郁郁蔥蔥的樹木,場內整齊、干凈。據介紹,黃水根這個養豬場采用的是“生物零排放發酵床”技術,這是一種自然生態養豬法,能有效改善農業畜牧養殖的污染問題。
筆者從市畜牧獸醫局了解到,2013年以來,該市以畜禽標準化項目建設為推手,以示范場創建為切入點,大力推進畜禽清潔生產,在嚴格控制污染源的基礎上,積極推廣“三改兩分”再利用、生豬固體糞便處理與利用、生豬養殖污水處理與利用、發酵床養豬,實行“牧—沼—果”等生態養殖新模式,生態養殖氛圍逐步形成。2014年,該市“豬—沼—果”等生態規模養殖場達250余家,生態養殖比例明顯提高。
學會先進技術嘗到生態甜頭
走進黃水根的養豬基地,門前是一口消毒池,筆者腳踩消毒水后進入養豬場,只見一幢幢整齊的標準化豬舍里,一頭頭活潑、干凈的豬在一層厚厚的黃色“墊料”上拱食。“這就是采用‘生物零排放發酵床’技術的自然生態養豬舍,你看,是不是很干凈?幾乎聞不到臭味異味。”黃水根告訴筆者,2010年,他特意去廣西學習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學成之后,回到家鄉投入幾十萬元修建了這個生態發酵床,喂養了100余頭豬。
“采用這個新技術后,豬舍基本不用清洗,豬排出來的污物發酵后可以種植蔬菜,蔬菜又可以喂豬,不僅環保還減少成本。”黃水根說,他是新余第一家引進“生物零排放發酵床”技術養豬的,現有母豬200多頭,年出欄生豬3000多頭。
由于自然生態養豬法育肥的豬,肉嫩、瘦肉多、口感好、無藥物殘留,經濟效益非常可觀,讓他嘗到了生態養殖的甜頭。
轉變養殖方式農戶致富有底氣
傳統的養豬方法,糞尿污染非常嚴重,對地面、空氣、水源都會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環保問題與養豬需求形成尖銳矛盾,養豬污染也成為影響農村環境的重要因素。“只有轉變養殖思路,采用自然生態養豬法,走低碳經濟產業發展道路,才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讓養豬戶真正致富。”新余市畜牧獸醫局局長鐘志華說,當前,該市畜牧業發展方式正由單純畜禽養殖的傳統畜牧業向產、加、銷、管完整鏈條的現代畜牧業轉變,同時也正由養殖設施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的“窩棚式”養殖向養殖設施先進、治污設施完善標準化規模養殖方式轉變。
為進一步規范生態化養殖,2014年初,該市出臺了《新余市生豬養殖業生態化改造方案》,科學劃分生豬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可養區,實施禁養區逐步退出、限養區加快改造、可養區穩步提升,在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進程中,逐步取締了污染嚴重的養殖方式和養殖大戶,實現了畜牧業清潔生產。2014年該市共拆除或關停水源保護區和城市規劃區養殖場101戶(年出欄6.9萬頭),占總任務數100%,并根據市節能減排項目管理要求,三區一縣共申請節能減排項目資金1000萬元。
分宜縣鈐山鎮新祉村養豬大戶莫尚信的養豬場,同樣也是生態化養豬的典型,莫尚信是當地有名的養豬專業戶,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前兩年,他養豬5000多頭,凈賺110余萬元。近年來,鈐山鎮重點加快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和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工程建設,通過發展“豬—沼—果(菜)”生態模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截至2014年,該鎮共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8個,小型沼氣池500多個,做到了80%以上的養豬場糞便綜合利用,走出了一條生態養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