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8/4 11:08: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豬在天上飛”已非戲語。據媒體報道,廣州生豬批發價自3月初6.1元/斤起上漲至目前的9.1元/斤,漲幅達到49.2%,創下三年內新高。
豬肉價格的漲跌輪回,總是不斷重復“昨日的故事”:肉價上漲,供給端一哄而上;肉價下跌,供給端又一哄而下。目前肉價急升的主因還是供給收縮,農業部統計顯示,5月份全國生豬存欄連續第七個月下降,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9.8%;能繁母豬存欄更是連續21個月下降,環比下降1.2%,同比下降15.5%。這一次“飛天豬”的特別之處在于:此前三年生豬價格持續低迷,即使夏天是消費淡季,今年的肉價仍照漲不誤——反證這一輪上漲并非需求異常增加,也非季節性因素。
從歷史數據來看,豬肉價格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呈正相關關系,豬肉價格被視為通脹的“帶頭大哥”,所以通脹周期又被稱為“豬周期”。如2011年7月,豬肉價格上漲56.10%,當月CPI漲幅達6.45%。豬肉價格上漲對CPI的拉動達到1.37個百分點。華泰證券的最新研報認為,肉價飛漲可能導致CPI漲幅超出市場預期,12月份有可能達到3%左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豬肉產量2574萬噸,同比下降4.9%,而去年同期為增長3%。需求端起伏相對平穩,供給端卻大起大落,只要貨幣政策松緊有變,“豬周期”就悄然而至:即使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立即補欄,有效供給也要到年底才能形成,因此肉價上漲趨勢至少還將持續一年。
破解“豬周期”,關鍵還是改進供給。在生豬和豬肉產業鏈中,供給端最為脆弱,供給方議價能力最低:肉價下跌,收購生豬的企業和豬販立即壓價,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最先受損;而肉價上漲,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最終獲利并不多。對于中小城市來說,分散的養殖戶貼近市場,受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較小,肉價波動幅度也較小。而大城市、特大城市,豬肉的供應鏈條更長,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更為明顯,具有規模效益的養殖企業議價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更強;如以集中屠宰作為切入點,通過扶持肉聯廠向整個產業鏈擴張,建立起眾多養殖、屠宰、加工、分銷等一體化的供給方,當可破解“豬周期”的困擾。
改進供給以破解“豬周期”,很大程度取決于地方政府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尤其是在城市擴張和生豬養殖之間取得平衡。在生豬原產地的重慶市榮昌縣,有業者向媒體直言:“沿海城市的豬肉價格漲幅過大,一定程度上與這些城市近幾年大幅縮減或禁止養殖業發展有關,譬如浙江,歷史上曾經是生豬輸出主要省市,最近幾年的生豬消費轉變為基本上依賴外省輸入。”
肉價事關通脹,更事關民生;城市要發展,市民也要吃肉,如何“兩全其美”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