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8/28 8:38:00
來源:內蒙古:奶牛養殖從粗放走向集約
閱讀數:
內蒙古杭錦后旗奶牛產業起步較早,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發展奶牛養殖業,經過不斷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目前,杭后奶牛飼養量居巴彥淖爾市首位,奶牛存欄5萬多頭,占到了全市總量的一半以上。以奶牛、肉羊為主的畜牧業產值占到了杭后農業總產值的52%,奶牛產業已經成為杭后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技術和辛苦一個都不能少
目前,杭后養殖標準化率已經達到了100%,位居全區乃至全國前列。效益到底怎么樣?記者深入各養殖戶、養殖場進行了采訪。
“養牛想賺錢辛苦、技術缺一樣都不行。”采訪中記者接觸到的奶農、奶牛場業主認為。
昌源良種養殖園區專業合作社奶牛存欄500多頭,奶牛單產35公斤,居全旗首位。說到提高單產有什么好辦法時,負責人李俊生告訴記者,提高單產日常管理和營養搭配缺一不可,吃草、喝水、疾病都是關鍵點,一定要營養搭配,吃得好才能產出高品質的奶。另外,優質的牛才能有高產量。
企業和養殖戶一起渡難關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各乳品企業正在全力打造高品質乳品,但是乳品價格暴跌,讓剛剛穩定的乳業遭受了極大沖擊。
為了幫助養殖戶提高養殖科學化水平,解決融資難題,度過發展的困難時期,伊利公司出面擔保協調中國銀行貸款2億元,其中1.6億元貸款分配給了杭后,緩解了各養殖場的資金困境。此外,企業還特別注重養殖技術的全面服務。面對低迷的市場,企業將在年底公布市場行情,盡早讓養殖戶知情,通過優化、調整牛群結構,實現企農雙贏。
子承父業的年輕養殖能手喬東說:“只有擁有雄厚的資金,具備了規模牧場,才能有專業畜牧獸醫、科學化管理、機械化擠奶、先進的冷藏設備和檢測條件,才能產出高質量的好奶,促進乳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
集約化發展成共識
采訪中記者發現,盡管發展奶牛產業道路曲折坎坷,農民對奶業發展的未來還是信心十足。
豐源牧業的總經理張星說:“一直以來,由于牧場標準化、集約化程度較高,鮮奶質量有了保障,牧場的奶價就比散養奶農的奶價高一些。”
目前,杭后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74個,奶牛規模化養殖率達到了100%。養殖牧場采用租賃、奶牛入股、土地入股、寄養等多種形式,整合奶牛資源和土地資源,使奶牛由散養逐步向小牧場集中,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飼喂、統一銷售,充分發揮了奶牛集約化發展效應。調查中發現,部分養殖場已經實現了數字化、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