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9/27 10:19:00 來源:新牧網 閱讀數:
長久以來我國養豬業都擺脫不了不斷引種的命運,培育中國自己的種豬已經迫在眉睫。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校長黃路生教授在“中國豬業科技大會”上做了《中國種豬遺傳改良:成就、挑戰和建議》的精彩報告,他指出我國雖然是世界上豬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含有中國地方豬血緣的商品豬只占總量不到 10%,87.5%的中國地方豬種群體規模變小,11個地方品種已近消失。我國核心種豬資源95%長期依賴進口,且進口種豬價格不斷攀升,同時還存在“外來病”傳入風險。
改革開放37年來,我國的生豬養殖實現了長足發展,年生豬出欄數量從1978年的1.61億上升到2014年的 7.35億,增幅達365%。據黃路生介紹,我國的種豬育種體系初步建立,目前共有96個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核心群母豬達9萬頭,建立了3個國家種豬測定中心和10個省級測定中心。建成全國遺傳評估中心(每周開展遺傳評估)和部分區域遺傳評估中心。
但他也表示我國種豬業依然面臨很多挑戰,我國雖然是世界上豬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在繁殖、肉質和抗逆等方面均有優異種質特性,但含有中國地方豬血緣的商品豬只占總量不到10%。87.5%的中國地方豬種群體規模變小,11個地方品種已近消失。核心種豬長期依賴進口也是我國養豬業的一大軟肋。我國種豬市場巨大,產業市值超400億,但自有培育的豬種均為在市場起主導作用。目前我國核心種豬資源95%長期依賴進口,且進口種豬價格不斷攀升,同時還存在“外來病”傳入風險。
同時他指出我國養豬生產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目前我國平均料肉比在3.0-3.2,歐美發達國家能達到2.4-2.6,如果料肉比能夠降低0.1可年節約飼料721萬噸,增益明顯。我國年產育肥豬16-18頭,而歐美能夠達到24-26頭,生產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隨著疾病風險的上升和環保壓力日益加劇,種豬生產環境不容樂觀。
通過對發達國家種豬育種模式的分析,黃路生希望給我國養豬業一些啟示:首先要有完善高效的育種組織;適應豬業發展需求的育種目標方案;大規模核心育種群供應大量的性能測定數據;多元化種質資源以及基因組技術在育種的應用等。
最后他對我國種豬業發展提了一些建議。他認為首先要從政策上不斷完善保障體系。據他介紹農業部確定的下一階段生豬發展思路明確了重點發展東北、西北地區,穩定中部、西南地區,適度發展東南沿海。綜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稟賦、養殖傳統、消費偏好、屠宰加工和區位優勢。他認為國家應該從戰略層面實施育種計劃,激發企業育種自主研發的積極性,促進育種成果市場轉化和人才培養。
他建議在育種技術方面要“邁開兩條腿走路”,常規BLUP育種能解決產仔數、日增重、瘦肉率和背膘厚等問題,而基因育種能解決FCR、抗病力、肉質和經濟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