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11/30 8:50:00 來源:中國禽業導刊 閱讀數:
我國的白羽肉雞產業起步于90年代初期,是我國畜牧行業首先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產業經驗,并進行工業化生產的行業,為推動我國現代畜牧業發展,實現我國肉食品的豐富供應,解決“三農”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三期疊加的背景下,與我國畜牧業的其它行業相比,白羽肉雞行業企業全面虧損,部分企業艱難生存, 甚至關閉或轉行,遇到了歷史上時間最長且最嚴酷的寒冬。究竟誰動了中國肉雞行業的奶酪?
一是消費量下降。2012年以來,由于國內經濟下行、國家八項規定的嚴格實施,原先白羽肉雞重要消費市場之一的單位食堂、飯店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受速生雞事件,福喜過期肉事件的影響,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以及居民家庭白羽肉雞消費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至出現了近年來在我國肉類食品結構上豬肉不降反而略有上升的局面。
二是產能過剩。新常態下我國工業產品普遍產能過剩,作為農產品中人工業產品,白羽雞肉也不例外。常規我國白羽祖代種雞需求為80-90萬套,而過去三年達到120-130萬套。
三是創新不足。近十多年來,我國白羽肉雞產業多以生產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資本雄厚,政府重點發展為主,卻忽視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要在產業模式、組織架構、生產結構、肉雞品種、產品種類、服務能力進行創新。
四是生產效率低下。由于現代化肉雞生產是重資產行業,隨著我國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的消失與環保壓力的加大,與歐美肉雞業生產相比我國的白羽生產投入產出效率日趨下降,導致生產出的肉雞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五是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當然我國白羽肉雞產業是我國畜牧業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但作為“工業化生產”的產品,講究標準化、安全化、但在實際生產上,多以“公司+農戶”模式為主,由于受利益、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許多產品質量標準不一致,甚至出現劣質產品充斥市場。
六是宣傳引導不力。中國素稱美食之邦,中國人的膳食種類豐富多樣,在中國人滿足溫飽需求之后,選擇肉類食物的種類、質量、口味、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洋雞肉”更應加大對消費者宣傳、引導白肉的優點,提供更方便、快捷、科學的烹飪原料與方法,但在此消費領域卻收獲甚微。
七是融合創新乏善可陳。融合發展跨界發展是新常態下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我國畜牧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不僅有雞鴨鵝,還有豬牛羊等,適應市場不僅涉及到畜牧業,還涉及到種植業、食品業、然而我國大部分肉雞生產企業二十多年來產品結構變化不大,固守著其傳統產品,較難適應、滿足市場變化與需求。
八是開放共享不夠。移動互聯時代是開放共享的社會,任何封閉、壟斷行為是自絕于消費者。“三鹿奶粉”事件對我國奶業的重創,“速生雞”事件對我們白羽肉雞造成的負面影響,應引起業界高度的重視。成立的我國白羽肉雞聯盟,不僅要在產能上壓縮生產規模,更要在產品的標準、品牌的建立和企業的自律上發力。要以“開放、包容、共享”心態面對上、中、下游供應商、生產商、消費者以及市場群體,實現利益共享,多贏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