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12/31 9:05:00 來源:青海新聞網 閱讀數:
初冬,記者來到位于長江源頭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踏著積雪行走在長江源頭的各鄉鎮之間,藍天白云、雪山草原在眼前交替,成群結隊的牛羊在廣袤無垠的嘎嘉洛草原上愜意漫步,這在玉樹來說是很難見到的場景。
究其原因。蟲草、藏獒經濟興起,“兩基”攻堅,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實施,荷包殷實的牧民群眾轉寄牲畜,舉家搬離草場,治多縣畜牧業開始走入低谷。為重振昔日畜牧業雄風,治多縣被定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實驗區試點,通過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發展了聯戶經營、股份制模式、家庭牧場等畜牧業經營方式,探索走出了生態保護和牧民增收致富的“雙贏”路子。
一個冬日的午后,我們從治多縣城出發,在蜿蜒崎嶇的小路上行駛了兩個多小時,來到了查河昂措梅龍神山腳下的多彩鄉聶恰河村,這里距離治多縣城僅有50公里的路程。
查河昂措梅龍神山腳下的草原深處,秋珠頭頂風雪放牧歸來,和他一塊在這里放牧的還有聶恰河村的兩戶牧民,秋珠和那兩戶牧民都是聶恰河村查河昂措梅龍畜牧業經營合作社的社員。
2012年,聶恰河村的牧民保巴扎桑在政府的扶持下貸款30萬元,聯合村里的15戶特困戶,整合了15萬畝草場、150頭牛、250只羊,組建了查河昂措梅龍畜牧業經營合作社,走上了畜牧業轉型發展的道路。
保巴扎桑組建聯戶經營的查河昂措梅龍畜牧業經營合作社不同于其他聯戶經營的合作社,保巴扎桑的合作社吸納的15戶社員都是聶恰河村的特困戶和殘疾人,其中有5戶是殘疾人,他們往年連過冬的凍肉都買不起。當談及建立聯戶經營合作社初衷時,保巴扎桑說道:“我就是想讓村里的困難群眾每年過冬能有凍肉吃,生活條件能有所改善。”
保巴扎桑的話語簡單樸實,卻道出了一個大道理,那就是小康路上不讓一個牧民“掉隊”。查河昂措梅龍畜牧業經營合作社從建社之初的150頭牛、250只羊發展到如今的380頭牛、600只羊,15戶牧民很快就享受到了聯戶經營合作社的紅利。
2013年,每戶分1頭牛2只羊,1700元現金。2014年,每戶分2頭牛3只羊,8000元現金。今年,預計每戶可以分3頭牛5只羊,1萬元現金。
在合作社放牧的秋珠每年除了能分到這些牛羊,還有1.5萬元的放牧酬勞,合作社放牧采取三年輪換一次,一次是三戶,這三戶每年會有4.5萬元的酬勞,他們在草場放牧,老人和孩子們都會住在縣城,孩子接受教育,老人方便看病,秋珠的兩個孩子就住在合作社理事長保巴扎桑家里上學。
保巴扎桑下一步打算在縣城開辦修理廠,把合作社多余勞動力吸納進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效益,讓合作社社員通過聯戶經營模式,脫貧致富,和全州、全省同步實現小康。
在距離治多縣城東北20公里處的治渠鄉同卡村和多彩鄉聶恰村一樣堅持以草定畜,發展聯戶經營。同卡村是治多縣的純牧業村和蟲草村,全村草場面積51萬畝,牲畜2萬頭(只、匹),全村建立聯戶經營時只有30戶5個生產小組,到如今,全村278戶全部加入了聯戶經營合作社,發展成了27個牧業生產小組,合作社還組建了同卡村白唇鹿養殖繁育場和砂石廠等第三產業,草場、牲畜、勞動力整合達到了100%,牧民的人均收入也由原來的2260元增加到去年的5475元,2015年,牧民的人均收入有望突破6500元。
從聶恰村到同卡村,不論是小規模聯戶經營還是全村整體聯戶經營,治多縣在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路上鏗鏘前行,他們只有一個想法: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治多縣是純牧業縣,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但是由于地處高寒內陸地區,自然條件嚴酷,畜牧業尚未擺脫靠天養畜,加之蟲草、藏獒經濟的沖擊,治多縣畜牧業發展萎靡不振。
為帶動生態移民搬遷戶后續產業發展,提高貧困牧戶的產業收入,推動治多縣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2012年治多縣以“政府搭臺、合作社唱戲”的方式,建立了治多縣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由畜牧林業科技局副局長才仁昂布“掛帥”合作社理事長。
治多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是跨區域股份制模式的合作組織,合作社跨索加、多彩、治渠三鄉5個村,占地面積達61萬畝,這些鄉和村都是國定貧困鄉村,合作社吸納了三鄉五村貧困戶1340戶、4721人,這種跨鄉建立股份制模式的合作組織在我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中獨一無二,這種模式是治多縣生態畜牧業轉型發展中的一次變革。
治多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社之初,股本為一戶1只羊或兩戶一頭牛,一開始入股的僅有843頭(只)牲畜,到2015年底已經發展到了3410頭(只),股份也達到了1861個。合作社建社之初,制定第一年為建設年,第二年為鞏固年,第三年才是分紅年。經過大家的努力,合作社提前收益,提前分紅,第二年就分紅47萬元。截至目前,合作社牧戶分紅達到了107.9萬元,每股分紅580.3元,戶均收益798.5元。
治多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實行規模化生產、科學化放牧,實現了牲畜出欄、畜牧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合作社內設了3處藏綿羊養殖場和3處牦牛養殖場,養殖場內再細分為生產母畜區和雜畜區,劃區輪牧、以畜定酬。治渠鄉治加村的旦多是村里的低保戶,入社時只有一個股份,家里特別困難,房子里連桌椅板凳都沒有,睡覺就在地上打地鋪。入社后旦多給合作社放牧,除了每年能得到分紅外,還有放牧酬勞,2013年他家收入了6萬元,去年達到了14萬元。現如今,家里擺上了電視、冰箱等家電,還買了輛越野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以前以村為單位建立合作社,范圍小、規模小、效益低,優勢資源整合不到一起,如今,我們牲畜多、人員多,政府的扶持力度也相應加大。”才仁昂布說道。
正如才仁昂布所說,治多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立后,縣政府每年扶持150萬元,今年又另外扶持了500萬元的支農資金,用于合作社畜棚和基礎設施建設。
治多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股份制經營模式,打破傳統合作社生產經營方式,科學合理利用草場資源,減負更致富。一方面減輕生態負擔和牧民負擔,另一方面實現了草畜平衡、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