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7/11 10:05:00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閱讀數:
在松陽縣新興鎮大石村,有一個被稱為“燕子窩”的知名山坳,與普通景區不同,這里之所以出名并不只是源自美麗的風景,而是因為這里有一家與美景交相輝映的綠色生態養殖場。
“你看,這里有藍天、白云、綠樹、清潭……真是一塊養生好福地。”農場主陳理偉說。站在“燕子窩”寬敞的平臺上往下望,只見遠山被白云環繞,一畦畦綠茶守護著一汪清潭,粗壯的女貞子樹下幾排整齊的建筑若隱若現,一陣涼風襲來,飄散點點桂花香。若不是陳理偉補上一句“下面那六排建筑就是生豬養殖場”,恍惚間,讓人誤以為置身于美麗的景區中。
在通往豬舍的山道上,陳理偉講起了前幾天發生的趣事――一頭豬外出遛彎時失足掉進了清潭,飼養員正準備下水“營救”,沒想到它自己又慢悠悠地游回了岸上。這里的豬竟然是放養的?能上山下水隨意溜達?這個故事實在太顛覆記者對傳統養殖業的印象了。
“我們的豬是圈養和放養相結合的。”據陳理偉介紹,為確保豬肉品質,他們除了精心選配金華兩頭烏母豬和公豬品種外,還堅持生態化的圈舍設計――在一排排豬舍間種上女貞子、桂花等凈化空氣的景觀樹,專門開墾了6畝土地用于種植地瓜、黑麥草等青飼料,從山的另一邊接入純凈的泉水,同時根據豬的不同生長周期分別設置了產房、保育舍、育肥舍、限位欄等。
花園式的豬舍,無污染的喂食,順應自然的周期飼養,確保了生豬的品質。“我們的豬肉賣到每公斤60元依然供不應求。”陳理偉說。
問及最初何以選擇如此遠離人煙的場所發展養殖業,陳理偉坦言,自己是及時響應了上級有關部門“畜牧進山,養殖上山”的號召。2011年6月,當陳理偉決定將豬仔帶入深山養殖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甚至有人反復詢問他為何要干這樣的“傻事”。“當時我建在大石村的規模養殖場發展得很好,家人和同行都不明白我為什么要主動跑到深山老林里去吃苦。”陳理偉說。
然而,頗有遠見的陳理偉毫不動搖二次創業的決心。“老養殖場年出欄母豬800多頭,雖然當時效益確實不錯,但畢竟靠近松陰溪,而且圈舍設計比較老舊,污水只能直排,非常影響環境,鄉親們雖然礙于面子不直說臭,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那肯定不是長久之計。”陳理偉說,既然選擇了搬離,就干脆一步到位,“必須遠離村莊、遠離人群,絕不能再影響生態環境。”
陳理偉看中的這片“燕子窩”山坳,原本屬于一個叫里鼎的自然村,當時全村人都已經搬遷下山脫貧,陳理偉就在這杳無人煙的深山里埋頭苦干,開山、筑路、建房、種樹,再建起沼氣池,埋下滴灌管。2011年底,一個設施先進、環境良好的新型生態養殖場終于建成。“為了把山包鏟平,光是挖機、鏟車等機械費就花了18萬元。”陳理偉說,這里離大石村3公里,原先沒有路、不通電、不通水,所以建設起來挺費力、費錢,3000多平方米的豬舍投資了500多萬元才建成。”
之后,陳理偉又根據地形,在豬場外圍種上茶葉、臍橙、梨子等,現在整個基地面積達500多畝,年出欄生豬1300多頭。
在茶山上,記者看到這里的茶葉茶頭更肥更齊,葉片更密更實,問及原因,陳理偉說,工人們每天都把豬的排泄物進行干濕分離處理:“干的就當有機肥,污水則排進沼氣池,形成沼液后通過地下管道再滴灌給茶樹,所以這里的茶樹長勢更好,產量更高。”
高效的循環種養得益于一開始不惜成本建起的科學規模化養殖設施。陳理偉說,當初投入100多萬元建起污水處理池,原本只想著“環保高壓線不能碰”,沒想到分離出來的沼液營養含量很高,非常有利于茶樹、果樹、景觀樹的生長。
總結了成功經驗后,陳理偉決定在今年下半年繼續加大投入,增加更多的滴灌設備,并在大樹底下穿插低矮綠化,讓整體布局更美觀協調,形成高低相間、錯落有致的立體植物景觀。同時,他還著手在豬舍里安裝全角度攝像頭,對所有豬舍實行全程監控養殖。
“誰說養豬場是臟亂差的代名詞?我的養豬場完全可以打造成遠近聞名的風景點呢。”陳理偉笑著說,他希望下一步能發展體驗式旅游,讓更多的人參觀感受這幅人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