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8/11 9:56:00 來源:青海日報 閱讀數:
看青海,青海牦牛看玉樹,玉樹牦牛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玉樹州畜牧業發展的前景。
畜牧業是玉樹州的第一生計、第一支柱、第一民生,是穩定的“壓艙石”,玉樹要發展、要改善民生、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托畜牧業,畜牧業是玉樹發展的“牛鼻子”。
玉樹畜牧業為何會走入“低谷”
玉樹州畜牧業曾經也有輝煌的一面。上個世紀80年代,玉樹州是全省主要畜產品供給地,有畜牧業大州的美譽。那時,全州牲畜存欄數曾一度突破800萬頭(只匹),人均達40頭(只匹),畜牧業收入占農牧民收入的90%以上。輝煌過后,時至今日,玉樹全州牲畜存欄率僅有240萬頭(只匹),人均占有率不足7只,畜牧業收入只占農牧民總收入的40%。
究竟是何原因讓玉樹州畜牧業“滑坡”,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1984年和1995年兩場特大雪災,玉樹州畜牧業元氣大傷,從此便一蹶不振。
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大量農牧民放棄傳統主導產業離開草場,導致牲畜存欄率下降。
玉樹牧區,7歲至15歲年齡段的孩子是一戶家庭中的重要勞力,也是最好的放羊年齡,隨著“兩基”攻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上學,玉樹牧民不再養羊,玉樹草原上的羊逐漸消失,全州240萬頭(只匹)牲畜中羊的數量不足20萬頭只,牦牛數量的十分之一都達不到。
還有,災后重建和城鎮化發展政策,更多的牧民自主移民到城鎮務工、創業……而這些僅僅
玉樹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幾乎各縣都有蟲草,當地人有這么一句話,“挖蟲草辛苦一個月,一年吃穿不愁”,因此許多牧民便賣掉牲畜,閑置草場,在縣城過著安逸的生活,每到蟲草采挖季節,進山挖蟲草。
藏獒也是導致玉樹州畜牧業衰敗的“罪魁禍首”,被炒作的天價藏獒,出售一只也許一輩子都衣食無憂,在這種巨大利益的誘惑下,牧民紛紛放棄主導產業,投身到藏獒養殖,最終藏獒經濟破滅,牧民一夜“暴富夢”也隨之破滅,最根本的畜牧業也丟了。
玉樹畜牧業“回溫”靠什么
隨著災后重建全面完工,玉樹州委、州政府意識到畜牧業作為全州的主導產業、命脈產業,應該是一個常抓不懈的產業。那么如何才能重振昔日畜牧業的雄風,玉樹州提出了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七年大變樣戰略布局。
今年恰逢打基礎的最后一年,玉樹州畜牧業這三年來究竟是如何打基礎,打好的基礎是否牢固,玉樹州農牧科技局局長才仁扎西這樣說道,我們用三年時間給玉樹州畜牧業做了一個“手術”,我們要追求的不僅僅是數量,更重要的質量和效益。
才仁扎西口中的“手術”就是淘汰、串換、推廣。為何要進行“手術”,還要從玉樹畜牧業包產到戶說起,牦牛包產到戶后,一戶的牦牛基本都是近親繁殖,幾代以后牦牛逐漸退化,出現了毛色不純、個頭矮小、牛角畸形等特征,牦牛整體質量下降,牦牛提純復壯迫在眉睫。
對于有這些特征的種畜進行淘汰,去年淘汰了5.6萬頭,今年已經淘汰了6000頭。連續3年舉辦牦牛文化藝術節,藝術節上評比種畜,優秀種畜進行串換,如曲麻萊縣和玉樹市串換,2014年全州串換5600頭,今年已經串換6000頭,以此保障牦牛的血統純度。野血牦牛推廣,家中飼養的牦牛和野牦牛繁殖,出生的野血牦牛一代、二代進行推廣,三年來累計推廣8000多頭。
通過這場“手術”,玉樹畜牧業的“惡疾”得到緩解,牧民增產增收的目的實現了,以曲麻萊縣紅旗村來說,以前這里的一頭牦牛價格在5000元左右,但是推廣野血牦牛后,一頭良種牦牛價格超過了10000元,有些野血牦牛的重量甚至是普通牦牛的一倍。
玉樹州畜牧業“回溫”還得靠政府的扶持。三年來,玉樹州扶持100個家庭牧場,18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全州上下形成的一個共識,就是小塊農業區為牧業區服務,推動糧轉飼,加大飼草料種植,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后備保障,目前全州飼草料種植已經達到了0.93萬公頃。
去年底,曲麻萊縣建成了芫根飼草料加工基地并投入運營,這個加工基地是我省青南地區規模*的飼草料加工基地,而芫根種植基地則是西北*的芫根種植基地,接下來還要在治多、稱多、雜多等縣建立飼草料基地,讓玉樹畜牧業發展沒有后顧之憂。
玉樹畜牧業發展還要與精準扶貧、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結合起來。貧困農牧戶納入到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精準扶貧資金扶持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和牲畜購置,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輪牧輪休,可以有效地保護草場,這樣既可以增產增收,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達到了雙贏。
畜牧業發展的“玉樹模式”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是在玉樹來說不盡然。從1984年至今,玉樹州人口翻了3番,但是牲畜總量銳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實施,大部分草場也被劃為禁牧區,草場面積也有所減少。
那么在人口增加、牲畜和草場銳減的背景下,玉樹這一方水土如何養活一方人,玉樹州給出的答案是走畜牧業轉型發展之路。
打破以家庭為單元自產自銷的單、散、弱、粗模式,從分散單一向集中規模轉變,從傳統粗放向現代高效轉變,從一般牧戶代牧向能人帶動轉變,從各自為政向聯合發力轉變,從自然經營向商品經營轉變,從面向大眾向瞄準高端轉變。
玉樹畜牧業聯合集約之路,以股份合作為主體、多種經營并存的體制,大力發展股份合作模式、扶持能人代管模式、鼓勵聯戶經營模式、支持大戶經營模式,*限度的把草場、牲畜、勞力等生產要素整合集中起來,形成牧業資源優化重組、牧民按技能重新分工、收益按股權進行分配、生產要素按市場進行配置的適度規模化經營格局。
玉樹畜牧業的品牌效益之路,發揮玉樹“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優勢,打造畜牧業生態品牌、有機品牌、高端品牌、玉樹品牌,把好生產加工各個環節的生態環保關,做大做強“玉樹牦牛”、“扎什加羊”畜品牌產業。
玉樹畜牧業產業集群之路,州有示范園區、縣有產業園區、鄉村有示范基地,建立州級現代生態畜牧業扶貧示范園,并形成產業鏈條,吸引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冷儲、物流、科技等不同領域和功能的相關企業入駐園區,形成穩定的產、供、銷和技術開發等協作關系。
玉樹畜牧業發展的成功經驗,集中體現在曲麻萊縣葉格鄉紅旗村托俄俄加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小組,小組探索出了一條聯合集約的生態畜牧業實踐之路。小組是紅旗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下設的16個股份制合作小組之一,小組2011年成立,成立之初僅有16戶牧民參加,整合了牛640頭、羊1100只,小組成立后就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調整完善思路,提高產出效益,僅去年就分紅29萬元,戶均7000元,小組入社戶數也達到了28戶,整合了牛1000頭、羊2000只、可利用草場1.2萬公頃。
小組的成功經驗,就是合作小組采取股份制模式,結合群眾實際細化作價定股的標準,將草場、牲畜和勞力作價入股。推選能人經營管理,縣鄉兩級就把依托能人經營管理,充分發揮養殖大戶在地方的帶動效應,小組董事長既是村委會委員、又是中共黨員、還是經營能人。集中經營解放勞力,改變了原來每家每戶不論牲畜多少,都被羈絆在草場上放牧的狀況。對集約整合的草場、牲畜和勞力進行科學劃分和分工,草場劃分為夏季和冬季草場實行輪牧,并根據草質劃分種畜和精畜草場。分紅采取經營利潤按股分配和食用冬肉平均分配相結合的分紅方式,把每年20%的利潤作為發展基金,80%的利潤按股份按股分配給牧戶,除了收益現金分紅,合作小組每年還按照家庭人口多少,分別給牧戶分配牛羊和酥油、曲拉。
托俄俄加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小組的經營模式是“風向標”,為玉樹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相信玉樹州畜牧業走轉型發展之路,重振昔日畜牧業雄風指日可待。
論“畜”勢勃發
玉樹藏族自治州作為畜牧大州,經歷了輝煌到“低谷”,再到爬坡過坎的“回溫”,“玉樹模式”在實踐中證明,畜牧業發展要必須牽住“牛鼻子”,這樣才能牽住玉樹的第一生計、第一支柱、第一民生。
隨著藏獒經濟泡沫的破裂、蟲草資源的緊缺,原本傳統的基礎產業、優勢產業重新得到牧民的認可與重視,重牧固本的意識再次深深扎根于牧民思想深處,一輪新的牧業增效、牧區發展、牧民增收的熱潮,以“畜”勢勃發的姿態,凝聚起玉樹生態畜牧業發展合力。
但是,發展畜牧業,“政績”沒有搞工業、城建那么“耀眼”,其周期長、來得慢的特點決定了這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做成,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現代城鎮化經營方式的轉變、大量草場閑置的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以及精準扶貧下管理方式的轉變“四個倒逼”形式緊迫,人、草、畜三者平衡關系相輔相成,能夠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推進草畜平衡為核心、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關鍵,玉樹州畜牧發展了提出了“三年打基礎、七年大變樣”的規劃。
“畜”勢勃發,在三年打基礎的關鍵節點,玉樹州畜牧業發展的實踐表明,重振畜牧雄風需要走一條轉型發展和聯合集約之路,打破以原有家庭為基本單元自產自銷的單、散、弱、粗模式,從分散單一向集中規模轉變、向現代高效轉變、向商品經營轉變,堅持以股份合作為主體、多種經營并存的體制,大力發展股份合作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
其次,注重品牌效益和聯合集群之路兩者并駕齊驅,保持天然本色打造“有機品牌”,依靠優良品質打造“高端品牌”,進而發揮區域優勢打造“生態品牌”。按照“州有示范園區、縣有產業園區、鄉村有示范基地”的總體布局,突出高端精細、生態有機畜產品的定位,建立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州級現代生態畜牧業扶貧示范園。
再者,要創新驅動之路,不斷創新適合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理念、服務、方法,緊緊圍繞生態畜牧業這一主導產業,培育地域特色鮮明、利于示范推廣、政策體系配套、管理機制靈活,富有玉樹特色的有機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并促使形成產業鏈條,讓生態保護與畜牧發展達到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