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8/1 10:23: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
彩云之南、云嶺大地處處散落著大大小小的草原和連片草場,滿眼望去,片片綠毯鋪展于山林間。
這里有萬畝以上連片草場1048塊,草原面積2.29億畝,居全國第7位。這既是七彩云南的一番別樣景致,也是高原畜牧業發展的廣闊天地。
如今,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歷程上樹起一塊新的里程碑,我國第一個采用三元雜交方式育成,歷經31年培育出的適合熱帶、亞熱帶氣候環境,并且具有生產高檔雪花牛肉潛力的優良肉牛新品種“云嶺牛”走進了這片天地。
書寫31年牛故事—“云嶺牛”誕生記
1984年,一架銀白色飛機載著農業部“特別邀請”的一批澳大利亞莫累灰牛,跨越大洋,降落在昆明巫家壩機場。
31年后,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院長黃必志和他的同事來到昆明市小哨鄉草場的牛舍內,一頭頭黑色、黃色、灰色的牛從欄內伸出脖子搖頭晃腦,擺動大耳朵,向他們圍過來。黃必志指著后排幾頭體型健碩、毛色黑亮的大公牛自豪地說:“漂亮吧,這就是‘云嶺牛’的種牛,它身上的血緣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從澳大利亞來到小哨的莫累灰牛。”
為改良本土黃牛個體小、生長慢、產肉率低的狀況,1982年,我國外經貿部國際局和澳大利亞畜牧專家在赴全國10多個省市考察之后,把小哨鄉的這片牧場選作中澳雙方進行草場與牲畜改良合作的“握手之地”。第二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與澳大利亞國際發展援助局正式簽署項目諒解備忘錄,成立了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為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
從澳大利亞遠道而來的87頭、9個家系的莫累灰牛,同云南黃牛的“聯姻”產生了“莫云”雜群體。1985年,當長相不一般的“莫云”出現在小哨草場時,讓附近農民吃了一驚:這黃牛長這么大!“莫云”有了外國“血親”的高大健美,但沒能從本地黃牛的親緣中繼承兩項重要素質——抗病性、適應性。這在它的外國親戚莫累灰牛身上也顯露無遺,不耐濕熱,被中國南方的牛蜱叮咬后,極易傳染血液原蟲病,發熱、高燒、死亡。
問題出現后,中澳專家組提出引進適應熱帶、亞熱帶的瘤牛再改良。1988年,項目組從廣西引入婆羅門牛凍精做三元雜交。令科學家興奮不已的是,十多個組合中有一個發病率低、抗蜱能力高。
從此,代號B(婆羅門牛)M(莫累灰牛)Y(云南黃牛)的雜交牛群體像一顆發光的火種,在科研工作者面前閃耀。從二元到三元,把云南的地方肉牛品種培育引向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創新之路。2013年11月,云南省農業廳向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提交肉牛新品種審定申請;2014年10月27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國家新品種(配套系)終審,“云嶺牛”通過審定;經公示,2014年12月8日,農業部為“云嶺牛”頒發了新品種證書。
經歷31年培育的“云嶺牛”是云南自主培育擁有知識產權的中國南方第一個肉牛品種,是我國第一個采用三元雜交方式(所謂“三元”雜交,就是婆羅門牛血液占50%,莫累灰牛血液占25%,云南黃牛血液占25%)培育出的適合熱帶、亞熱帶氣候環境,并且具有生產高檔雪花牛肉潛力的優良肉牛新品種,是建國以來我國自主培育的第四個專門化肉牛新品種。2016年,農業部將云嶺牛列為“十三五”南方肉牛主推品種。
云嶺牛的成功培育是云南引進國外良種資源及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典型成功案例;創新了國內國際合作、科技機構與企業聯合、農戶參與的肉牛育種模式;填補了我國南方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優良肉牛新品種的空白,改變了高檔雪花牛肉生產長期依賴外國品種資源的現狀。
云嶺大地的“致富牛”和“扶貧牛”
走進曲靖市馬龍縣雙友牧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區,隔著透明的玻璃幕墻,整個標準化牛舍盡收眼底。數百頭云嶺牛在干凈清潔的牛舍內吃料飲水,牛舍大廳內播放著舒緩的音樂,一頭頭牛不停地將身子湊到欄邊轉動的按摩棒下按摩,一副安逸的樣子。公司總經理黃鑫說,舒緩的音樂可以讓牛改善身體機能,加酒糟的精料能增加營養、改善肉質。
黃鑫曾經是鋼鐵企業的老板,之所以選擇到馬龍縣來當“牛倌”,就是看重了云嶺牛特有的肉牛品種和云南的飼草資源優勢。他決定投資20億元,從鋼鐵產業擴展到“云嶺牛”產業,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每年可出欄10萬頭各類肉牛,產值達50億元,帶動全縣10萬以上農民人均年增收上千元,形成從飼養到加工再到深加工的全產業鏈。
在云嶺牛的帶動下,一大批“牛倌”快速成長起來。馬龍縣馬鳴鄉的村民劉國益通過合作社與雙友牧業合作飼養云嶺牛能繁母牛72頭,每年每頭可獲得補貼1000元,母牛保險、防疫均由政府全額補貼,靠養殖云嶺牛,劉國益蓋起了兩層小樓、開上了轎車,發了“牛財”。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彩云鎮的一面山坡上,祿豐彩云印象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二期建設的標準化牛舍已接近尾聲。公司總經理李增洪告訴記者,2010年公司引入云嶺牛凍精作為父本,第一批小牛犢誕生不久就驚喜地發現,牛犢生長迅速而且耐粗飼料,邊長骨架邊長肉,20至24個月就達到出欄標準。他給記者算筆賬,養殖西門塔爾牛每頭利潤在1500元,而云嶺牛改良肉牛則是3000元。
“云嶺牛養殖成本低,價錢好,真正成了我們少數民族群眾的‘致富牛’。”彩云村村委會書記王成中一條條地講述村民發展云嶺牛的體會,一頭成年西門塔爾牛一天的飼料可以喂飽一大一小兩頭云嶺牛。云嶺牛1歲時體重就有370公斤能賣9000多元,西門塔爾牛僅有150公斤左右。云嶺牛牛犢長到4個月(體重120公斤)后,由彩云印象現代農業開發公司按每公斤42元回收,每年出售3頭以上的,每年每頭還有500元的獎勵金。
“現在很多農民去給牛配種,都說只要BMY牛。云嶺牛也叫BMY牛,3個字母分別來自3個父母本的第一個字母。”彩云印象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增洪說。公司下一步要發展以種植養殖為主的農業莊園,計劃實現年出欄6000頭優質肉牛的規模。發動更多農戶參與“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生產的規模效益才能顯現。
來到終年云霧環繞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班母村,一個建在山頭上的大型養牛場出現在記者面前。養牛場內,一頭頭云嶺牛膘肥體壯,看上去比當地土牛大了好幾圈。養牛場負責人吳成義說,以前,這里土牛都是在山上放養,因為缺乏養殖技術牛長得慢個頭不大,而且容易得病,產量少無法形成產業,每年賣牛的錢最多只能用來補貼家用,無法依靠畜牧業脫貧致富。
為了改變這一情況,2016年11月,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暨第十二屆昆明國際農業博覽會上,云南省農業廳與西盟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云南三江并流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西盟縣肉牛產業精準扶貧開發項目合作框架協議》,三方深化合作,共同實施西盟縣肉牛產業精準扶貧開發項目。云南省農業廳承擔行業領導、技術培訓和政策支持;西盟縣人民政府負責提供項目實施的總指揮和資本支撐;三江并流公司負責牛源組織、養殖技術、規劃、管理和服務、市場策劃、電子商務、互聯網+肉牛智能化云養殖信息系統建設。
2017年4月,西盟縣肉牛產業精準扶貧開發項目正式啟動,邁出了積極探索邊疆少數民族特困區產業精準扶貧模式的第一步。目前,西盟縣基本實現了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農戶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全新產業鏈,當地千百年來依靠山地散養的落后畜牧方式得到了升級換代。
西盟縣委副書記、農業廳派駐西盟縣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鄭青江介紹,在西盟縣,云嶺牛被阿佤人民稱為“扶貧牛”。佤族群眾可以選擇三種方式與養牛場合作,包括種飼草、代養牛和在養牛場打工。打工工資100元一天,種植飼草一年收入好幾萬元,代養牛收入更高。養牛場按照牛的增值收入支付農民報酬,養得越好收入越高。養牛場會對農民提供技術、獸醫、飼料等后勤保障,就算牛病死,也會有一定的托底保障。
7月25日,在西盟縣召開的云南省農業廳西盟縣脫貧攻堅工作座談會上,云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和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廳副廳長王平華為“云嶺牛”專家黃必志工作站揭牌。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云嶺牛”品牌
云嶺牛的成功選育解決了云南乃至我國南方肉牛業發展的瓶頸,開創了我國首個自主培育的三元雜交肉牛育種先河,填補了我國南方沒有生產高檔“雪花牛肉”的專門化品種空白,打破了高檔牛肉依賴“日本和牛”的技術壁壘,云嶺牛已成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新亮點。
云嶺牛與目前支撐我國肉牛生產的核心品種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利木贊牛、安格斯牛及日本和牛比較具有繁殖性能好、生長速度快、適宜范圍廣、改良效果好、牛肉品質優的特點。云嶺牛肉口感愜意、多汁、風味好,“雪花牛肉”的等級檔次(花紋密度、嫩度、肌肉顏色)及肉質達到A3級別的比例明顯高于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利木贊牛等品種,是目前國內生產中高檔牛肉的優良品種之一。從牛肉口味上來說,已達到5A級水平。
云南草料資源豐富,全省有草原面積2.29億畝,居全國第7位,南方第2位,相當于新西蘭的草原面積;連片草場多,全省有萬畝以上連片草場1177塊,其中5-10萬畝連片21塊,10-20萬畝連片9塊,20萬畝以上連片5塊;牧草品質優,一年四季,草地常綠,可供家畜食用的飼用植物達3200多種,并且生長周期長、質量好、產量高,多數飼用植物富含蛋白質、脂肪、纖維、淀粉和糖等營養成分,可以“以草代糧”,同時,盛產世界公認的牧草之王苜蓿、蛋白含量較高的一年生多花黑麥草、光葉紫花苕、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秸稈種類多,可供家畜食用的農作物秸稈有糧食作物秸稈、豆類秸稈、油料秸稈、甘蔗梢、香蕉莖稈、紅薯藤、馬鈴薯莖、蔬菜葉等,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達3000萬噸以上。
云南地處低緯度高原,環境優越、氣候立體、冬暖夏涼、四季如春,適宜云嶺牛繁衍生長,是發展生態、環保、有機云嶺牛產品及生產高端雪花牛肉的*基地。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祖林向記者介紹,近年來,農業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云嶺牛產業發展,云南省委書記陳豪、省長阮成發多次實地調研云嶺牛養殖基地,現場幫助企業和農戶解決實際問題。2016年5月14日,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余欣榮來云南實地調研考察云嶺牛新品種的養殖利用情況及產業扶貧項目后,強調要“瞄準世界前沿,培育我國肉牛品牌,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云嶺牛品牌和產業,為國爭光。”
同時,云南省委、省政府將云嶺牛產業列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重點產業予以精心培植,編制并印發了“十三五”云嶺牛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思路、原則、目標及措施,把云嶺牛產業列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重點產業和脫貧摘帽的首選產業來抓,在用地、環保、信貸、保險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目前,全省存欄純種云嶺牛7583頭,其中種公牛1380頭,純種母牛6203頭,改良本地黃牛42.5萬頭。云南全省已建成*云嶺牛核心育種場1個,擴繁場6個,存欄純種母牛1546頭、純種公牛133頭,年供種能力達850頭以上,年可提供凍精100萬劑以上。其中,核心育種場存欄能繁母牛503頭、種公牛43頭,年供種能力達200余頭;擴繁場存欄能繁母牛1043頭、種公牛90頭,年供種能力達650頭。
《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十三五”云嶺牛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云嶺牛品牌、產業,讓云嶺牛走遍云嶺大地、走出國門”;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出欄云嶺牛50萬頭以上,肉產量達15萬噸以上;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450億元以上,增加值達130億元以上;從事云嶺牛養殖戶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云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對記者說,今后云嶺牛產業發展的重點要從六個方面發力:一是創新育種模式;二是創新推廣方式;三是創新發展模式;四是創新營銷方式;五是重點抓好“三區一園三平臺”建設,“三區”即云嶺牛種群提升區、擴面推廣區、育肥加工區;“一園”即現代畜牧業云嶺牛產業園;“三平臺”即云嶺牛標準化管理信息平臺、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產品可追溯平臺。六是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十三五”期間,在云南境內從事云嶺牛養殖,省級免費提供云嶺牛優質凍精;云嶺牛產業相關的項目優先申報,中央已明確支持云南的項目,重點向云嶺牛養殖區域傾斜;省級草地畜牧業發展專項對下轉移支付資金優先支持云嶺牛產業發展;在落實好上述政策的基礎上,省級還要專門出臺云嶺牛金融扶持方案,充分利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基金,撬動信貸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云嶺牛產業。為降低信貸風險和養殖風險,積極爭取擔保公司、保險公司介入云嶺牛產業,省級財政重點給予貸款貼息和保費補助。省外大集團、大企業到云南投資云嶺牛產業優先給予支持。
“云嶺牛”承載著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和產業,承載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