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8/2 10:50:00 來源:浙江日報 閱讀數:
近日,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雙峰鄉皂坑村,包金亮已出現在自己的山之舟生態農業基地。基地里,今年試種的5萬多公斤竹蓀,再過40多天就可采收了。
這個深山里的基地,有顆綠色發展的雄心——所有菌菇種植生產,全部采用環保、循環模式,不給生態環境增加負累。深入基地能發現這里的奧妙:回收農民丟在田間地頭的玉米芯、秸稈等邊角料,用作杏鮑菇的培養基,杏鮑菇長成后的廢渣是香菇的種植底料,香菇收完后的廢菌棒是平菇的基礎料,平菇長完后的廢料是竹蓀的培養基,竹蓀采完后的廢料化為有機肥,用于還田。
近年來,磐安縣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充分利用農業生產廢料和木制品下腳料,推廣“茭白—大球蓋菇”“桑枝—杏鮑菇”“食用菌廢菌料再利用種菇”“藥—菇”“菜—菇”“果樹套種食用菌”等生態循環模式,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與傳統菌菇種植消耗大量木材不同,新型種植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還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整個基地,一年回收玉米芯、秸稈、桑枝條等廢棄物7.2萬公斤,通過立體栽培,畝產效益增加10倍。”包金亮興奮地對我們說。
目前,全縣已建成玉山富盛、山香菇業、尖山康宇等11個規模種菇基地,年種植量2500多萬袋,占全縣總量的66%。像山之舟這樣的縣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當地已建成8個。同時推行架層立體栽培模式,畝均種植量高出2倍至3倍。集約化種植,有效破解土地瓶頸制約,不僅降低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廢物回收利用,在磐安養殖業也很普遍。2009年開始,該縣要求畜牧業基地特別是養豬場增建沼氣工程,對排泄物進行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生態化治理。沼氣工程產生的沼氣,變成周邊農戶的清潔能源,沼液則排到附近山林,或給附近農莊當作有機肥。
步入雙溪鄉金桃玉家庭農場,這里采用“豬、沼、果”種植模式,養豬產生的沼液,施用于50畝葡萄田。如此,葡萄品質不但提升,還省下購買100余噸有機肥的費用,僅此一項就可減少成本5萬余元。目前該縣共建有46個沼氣工程,總池容6110立方米,可產氣55萬立方米,按每立方米兩元算,年新增能源效益1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