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12/14 15:56:00 來源:桂林日報 閱讀數:
提起殘疾人養雞大戶潘必航,在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鎮勒黃村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個靠自己辛勤的勞作改變命運的強者,不僅戰勝了命運的不公,更是贏得了鄰里鄉親的交口稱贊。
“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要感謝政府和我的妻子,今天的成就和他們的支持與幫助是分不開的。”12月13日,在潘必航的養雞場,夫妻倆正在為客商裝車外運鳳雞。潘必航一邊忙碌,一邊和記者聊起了自己的創業經歷。
潘必航1975年出生于龍勝鎮日新村,接生時不幸腿部拉傷骨折,下肢落下殘疾。但他發奮學習,考上了玉林財會學校,畢業后到縣里計生部門工作。兩年后生性好強的他又選擇了“下海”,先后經營過宵夜攤、照相館和飯店,當起了小老板。但潘必航并沒有因此滿足。他發現,妻子所在家鄉龍勝鎮勒黃村的父老鄉親生活在青山綠水間卻過得十分貧困,而且當地海拔較高,山林廣闊,適合養殖。經過深思熟慮,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決定:關掉飯店,回妻子的老家養雞,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2007年,在妻子的支持下,潘必航開始嘗試肉雞養殖。起初小打小鬧,只圈養了150只肉雞。在養雞的過程中,潘必航依然秉持好學的態度,為了觀察肉雞的生存狀態,他有時在30多攝氏度高溫的雞舍中一蹲就是大半天。
肉雞養殖不僅需要精心付出,還需要懂技術。他買來一冊冊專業書籍,自學養雞知識,還多次到20多公里遠的養雞大戶家中求教,解決養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熬過了大半年,又大又肥的肉雞終于出欄,潘必航卻累得瘦了30斤。第二年,潘必航的養雞規模發展到了4000只。妻子也辭去了在縣滑石粉廠的穩定工作,回家協助他養殖鳳雞,夫妻倆的養雞場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養殖大戶。
2011年,龍勝鳳雞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而且近年來,龍勝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養殖鳳雞的激勵政策。借著大好形勢,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潘必航的養雞場發展到3萬只的養殖規模。但今年初由于受到禽流感的影響,導致養雞場2萬多只雞無法正常銷售出去,虧損達18萬元。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打擊。
幸運的是,龍勝政府一直有產業扶貧扶持方案,每年給予每只雞苗約3元的扶持。利用扶持資金,潘必航又貸款10萬元,利用海拔高、無污染、生態好的優勢,對養殖場地進行了重新規劃和整治,養雞場重新購進了2萬只雞苗。經過精心的管理和多渠道聯系客商,雞場終于扭虧為盈,重新進入正常的經營軌道。
由于雞場建在海拔800多米的龍勝深山里,加上雞場采取林下放養模式,出欄的鳳雞品質非常好,深受客商青睞。如今,潘必航養的鳳雞供不應求,遠銷四川、重慶、廣州、南寧等地。
“要把綠水青山變成農民發展產業的優勢,帶動父老鄉親共同勤勞致富是我的一個夢想。”潘必航說,在他的影響下,龍勝鎮勒黃村成立了鳳雞協會,有20多家農戶加入,相信以后會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