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2/6 13:19:00 來源:中國環境報 閱讀數:
湖北省松滋市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11年至今,每年生豬出欄123萬頭,位居湖北省前列。隨著養殖規模日益擴大,也帶來了各種環境問題。筆者近日對松滋生豬養殖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雖然養殖方式正在不斷轉型,但污染隱患仍然存在。筆者建議,應以生態理念推動畜禽養殖業實現綠色發展,從根本上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近年來,隨著國家農村環保政策的日益嚴格,群眾的環境訴求越來越強,松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養殖場布局逐步優化。從2015年開始,松滋市根據國家環保法律法規要求,因地制宜,劃分了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并引導養殖企業上規模、上檔次,提高養殖水平。養殖方式也在逐步轉型。近年來,松滋市先后引進養殖龍頭企業,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飼養方式。養殖場基本上都對糞便開展了再利用,對糞污進行厭氧發酵處理或沼氣池處理,周邊環境的壓力得到緩解。
松滋雖然一直沒有發生重大畜禽養殖污染事故,但由于排污量較大,污染隱患仍比較突出,畜禽規模養殖已然成為農村環境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種養脫節仍然突出。一方面,部分養殖場為了生產、加工、銷售的方便,想方設法建在城鎮周邊或交通要道旁。加上城鎮擴容建設,污染有從農村“包圍”城鎮周邊的趨勢。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土地流轉后種植業日趨規模化,化肥運輸、貯存和使用都較方便,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畜禽糞便,畜禽廢棄物減少了應用出路,不能實現“豬-沼-田”、“豬-沼-林”等生態循環。據調查了解,科學實施農牧結合的養殖場僅占全部養殖場的1/3。
二是糞污處理仍然滯后。實用技術普及不夠,養殖場在糞污處理設施建設上求有不求好,技術水平不高、投入不足,缺乏干濕分離設備。部分養殖場在設施尤其是沼氣設施建成后,因運作成本高、收益較少而長期閑置。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缺乏對水和大氣污染的系統監測和有效控制,甚至存在疏于監管、聽之任之的現象。
三是政策支持仍然不夠。當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在環境管理上缺乏強硬手段。政府較注重新建養殖場的環評審批,但在建設中缺乏有效的治污指導和資金扶持,對治污推進作用有限。
四是監管職能仍然不順。畜禽養殖糞污治理牽涉到環保、畜牧、農業等多個部門,職能有所交叉和重疊,有人管無人負責,難免造成工作成效打折扣。對違法排污的行為,有關部門依法處罰力度不夠大,客觀存在“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堅持以生態理念推進畜禽養殖業實現綠色發展,以環保意識推動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在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激勵引導、加強監管上一齊發力,確保全市畜禽養殖業綠色、全面、協調發展。
首先,強化依法治污。理清部門職責,政府牽頭抓總,加強環保、畜牧、農業等部門間協作,在畜禽糞污治理方面實現齊抓共管,共同推進,不留死角。強化行政執法,加強畜禽養殖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建立行之有效的處罰和約束機制,加大對偷排亂放現象的打擊力度,強力扭轉養殖場違規排放現象。強化日常監管,加緊實施監督性監測,逐步將畜禽規模養殖場納入環保部門監測范圍,對污染治理與資源化利用不到位的養殖場責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停止養殖活動,以此倒逼養殖業主主動掏錢治污、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社會責任。
其次,落實政策治污。改變養殖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脫節的現象,環保部門要將畜禽污染控制納入到總體環境保護計劃中,突破傳統環境治理和污染防治的局限性。對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環境管理進行原則性規定,例如將畜禽規模養殖的環境管理納入到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將畜禽養殖治污減排納入國家農村環保項目或農業生態保護項目,給予必要的政策性項目扶持,從而加快治理的力度。
第三,推進科學治污。加快“三區”劃分,在全市范圍內科學劃定“三區”,即禁養區內養殖場要逐步關閉或者搬遷,限養區和適養區要嚴格控制數量和規模,合理布局。強化現場治理,切實督促、指導養殖場改進生產工藝,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力推廣以沼氣處理、生物處理等先進的處理工藝,使養殖場達標排放。走農牧結合的綠色發展之路,是適合松滋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選擇。大力實現資源化的處置方式,養殖場建設規模要與周邊農田、菜地、果林的糞污消納能力相適應,以期通過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方式,推進糞污資源的良性循環利用,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