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11/2 9:40: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
時值深秋,河北省張家口陽原縣已是蕭瑟一片。在該縣化稍營鎮的一片山麓坡地,一個萬頭規模的現代化養驢場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擴建。前來調研的陽原縣委書記孫海東告訴養驢場負責人:“天涼了,工期要抓緊,有困難就提出來,縣里可以組織力量協助你們。”
自去年初被確定為脫貧攻堅和特色富民重點產業以來,陽原縣養驢產業政府扶持、企業青睞、貧困戶歡迎,發展迅速。全縣計劃兩年內,實現驢存欄量翻番,貧困家庭戶均超過兩頭。
近年來,隨著毛驢役用、運輸功能逐漸被機械替代,全國毛驢養殖呈衰減趨勢。現在,陽原縣反其道而行之,大力發展這個小眾產業,出于怎樣的考慮?具備什么基礎和哪些優勢?小毛驢究竟有多大能量,能否馱載起脫貧攻堅、助力小康的希冀?記者揣著這些問題,來到這里一探究竟。
一頭好驢,從歷史中走來,抖落身上塵埃,煥發新的風采。
這是一片不同尋常的土地。陽原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陰山與恒山余脈間,桑干河穿境而過。200多萬年前的泥河灣文明從這里發源,東方人類從這里走向世界。
這是一片貧瘠異常的土地。兩山一川的特殊地貌構造下,陽原縣山多地少,全域僅16%的河灘地適宜稼穡農耕。
世代以來,這里的人民一直與貧困做著艱苦斗爭,時至今日,仍是*貧困縣。
“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確保廣大父老鄉親過上小康生活,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本地優勢出發選對找準產業。”孫海東說,養驢產業是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選定的。
相比于豬、牛、羊等大規模養殖的畜牧產業,全國僅400多萬存欄量的驢產業,確實是不起眼的小產業。但在孫海東看來,這個產業大有前景:“農業的本質是開發利用生物資源,同樣的資源,在不同歷史階段,因利用方式、社會需求不同,能產生的價值也各異,驢的肉用、奶用、藥用價值正在得到發掘,可以說渾身是寶。”
市場是最準確的風向標。翻看陽原縣所做的驢產業市場調研報告:近年來市場對驢皮、肉、奶、胎盤等的需求不斷上升,供需缺口持續拉大,價格一路走高;驢產業沒有國際市場競爭壓力;作為阿膠主要原料的驢皮收購價在8年內翻了十多倍,驢肉價格早已把牛肉遠遠甩在身后,一斤凍干驢奶粉的售價更是高達2500元。
然而,扶貧產業的選擇,既要登高望遠重前景,更需腳踏實地合域情。對此,陽原縣委、縣政府有著清晰認識。
“陽原縣發展驢產業有歷史傳統、群眾基礎,符合當地農牧結合的實際,背靠京津大市場、銷路廣闊,養驢疫病問題特別少,面源污染也容易消除。”陽原縣政協主席、縣驢產業發展專班牽頭領導劉峰說。
陽原縣養驢始于兩漢時期,2000多年來,陽原驢的養殖經歷了無數次興衰更替。
俯瞰全國地圖,陽原縣東鄰北京、西接山西、北達內蒙古,自古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走廊,為天然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與陽原毗鄰的宣化,就曾是屯兵十多萬的軍事重鎮。由于性情溫順、適應力好、富持久力、能拉善馱等優點,驢在這里充當著邊貿不可或缺的貨物運力,是軍隊屯墾戍邊、征戰馱運離不開的重要工具。
在陽原,有一串特別的地名——一馬房、二馬房……十馬房,據傳這些地方都曾是集中養馬、畜驢之所,可見當時規模之盛。新中國成立后,陽原被定為國家軍騾繁殖基地,養驢育騾驢產業得到大力扶持,驢的存欄量在長達30多年中一直位于大牲畜之首,峰值曾達3.5萬頭。
在長期的養殖、育繁過程中,陽原培育成了生長快速、個高體重、產肉率高、驢皮厚實、出膠率高等特點的優良品種“陽原驢”,被列入《中國畜禽優良目錄》。2016年,“陽原驢”獲得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與豬、牛、羊相比,驢很皮實,抗病性強,幾乎不得傳染病,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去照顧,風險小,省心省力。”曾養過9年奶牛的養驢大戶明佳說,陽原靠近高原,山地、丘陵多,氣候冷涼,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驢疫情。
驢雖易豢養,糧草不可缺,陽原在這方面的優勢非常突出。先天不足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決定了陽原很多土地只適合種植耐旱耐瘠薄的雜糧雜豆,收割后遺留的大量的谷草并不適合普通家畜,而耐粗飼的驢卻很愛吃。
“一頭驢一年需要2000多斤粗飼料,兩畝小米的秸稈就夠了。”有著幾十年養驢經驗的張家口旺地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斌說。
“發展驢產業,陽原10萬畝小米秸稈能保證提供5萬頭驢的飼草料。”陽原縣委常委、副縣長陳濤說,為了配合驢產業發展規劃,全縣正在推廣雜糧雜豆種植,尤其是市場效益高的有機雜糧,同時規劃了萬畝苜蓿種植區,糧改飼發展畜牧業、增施農家肥改良土壤、發展循環農業都因為驢而有了新的抓手。如今,陽原驢抖落身上塵埃,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個產業,向全鏈條發力,擘畫發展藍圖,凝聚各方心力。
陽原發展養驢產業,可謂基礎堅實、底板扎實,有著天時地利人和,但是要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也面臨諸多困難——存欄總量小、規模養殖少、加工企業缺、產品鏈條短、品牌影響弱……
問題導向,目標引領。基于以上現實,陽原縣委、縣政府從產業發展規律和脫貧攻堅目標出發,明確了試點先行、龍頭帶動、政府扶持、金融幫助、貧困戶參與的發展思路,確立了繁育為主、育肥為輔、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發展模式。
“我們養驢的目標不是簡單地育肥、取皮、賣肉,而是要通過擴大規模,完善產業鏈條,逐步實現養殖、加工、銷售、旅游、休閑一體化、全鏈條的發展格局。”陽原縣縣長李德說,力爭到2025年將陽原縣打造成養殖規模超10萬頭的養驢強縣。
從傳統養殖升級到現代產業,需要完善基礎設施來滿足養前、養中、養后全產業科學高效發展需求,其中相當部分是市場主體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離不開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
把脈產業現狀和痛點,了解市場化養殖主體發展需求,陽原縣委、縣政府決定將“好鋼用在刀刃上”,集中有限的資金,重點支持良種驢繁育與圈舍建設。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保種育種是養驢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全縣僅有8000頭基礎母驢,我們計劃通過購買和自繁相結合的方式,在今年底突破2萬頭,到明年再翻一番。”陽原縣農牧局副局長賀軍說。
今年9月份,陽原縣正式啟動良種驢繁育中心的建設。據賀軍介紹,中心是采取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政企充分合作——政府購買儀器設備、企業建設辦公用房并提供種驢精源、政府與企業聯合科研;在運營上,中心繁育技術研究實行政府項目撥款制,配種和技術服務有償提供但低于市場價格,預計建成后每年可以生產10萬支良種驢細管凍精,將有效加快全縣驢產業良種化的步伐。
推動養驢產業發展,市場主體是主力軍,尤其是規模化養殖龍頭企業。然而,近些年全縣養驢業一直處在低谷,存欄量最低時僅幾千頭,大部分散養在千家萬戶,沒有成規模的養驢場。
找誰來養、錢從哪里來?這些都是必答題。對此,陽原縣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指揮棒”作用,在2017年9月出臺了《陽原縣養驢產業發展扶持辦法》,重點扶持參與扶貧的規模化養殖企業、養殖大戶、合作社,對圈舍、飼料用房、加工廠房等投資給予10%-30%不等的財政補貼。
優惠政策的效應很快顯現——市建投集團來投資了、在國外經商的企業家回來辦場了、小驢場開始擴大規模了、養牛大戶轉養驢了……良好的產業前景,疊加政府的大力扶持,越來越多市場主體參與到養驢產業中。
“我對驢產業的前景非常看好,尤其是營養和口感都非常接近母乳的驢奶,代表著這個產業的未來,皮和肉只能算淘汰驢的剩余價值。”在巴基斯坦做了9年工程、承建了該國*水電站的商人趙飛,由于扶持政策吸引和對家鄉的感情,去年回到老家成立了宸鵬佳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專事驢產業。
“陽原自然生態很好,離北京不到300公里,非常適合發展奶業,但養殖規模是前提。”談起未來的計劃,趙飛說,他準備從良種繁育和規模養殖做起,配套建設年產1000噸鮮驢奶的加工廠和年消化1萬頭驢的屠宰場,著力研究驢皮、血、胎盤等深加工技術,建設驢文化小鎮,爭取成為高附加值、全產業鏈企業。
企業發展勁頭足,政府也急企業之所需,雪中送炭。針對養殖主體普遍存在的參保和融資難問題,陽原縣委、縣政府鼓勵保險公司上門為毛驢定制了特種養殖保險,籌集240萬元為全縣毛驢撐起了風險防范“保護傘”,也為活體毛驢抵押貸款奠定了基礎。現在,陽原縣的大型毛驢交易市場已在謀劃中,建成后有望成為區域甚至北方地區的交易、集散中心。
得益于各方共同努力,短短兩年,陽原縣的規模化養驢實現了從無到有,2個1萬頭、2個5000頭存欄規模的養驢場正加緊建設,驢產業的服務支持體系和鏈條各個環節都動了起來,一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驢產業體系雛形已現。
一種模式,攜貧困戶同行,緊密利益聯結,共同致富奔康。
助推脫貧攻堅,這是陽原發展養驢產業的一個出發點;讓更多貧困人口參與到驢產業當中來,共享驢產業發展的紅利,進而走上致富道路,則是落腳點。
“現階段,我們通過優惠政策、扶貧資金的運用,引導、鼓勵新增養殖項目優先向深度貧困村布局,就業崗位與合作機會更多向貧困戶傾斜,探索短期脫貧、長期致富的發展模式。”孫海東進一步闡述了縣委、縣政府的思路和意圖。
企業是以營利為發展目標和生存方式的理性經濟人,要實現企業更好帶動貧困戶,離不開科學設計、嚴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將政、企、農各自的優勢資源整合,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實現協同、互補發展,構成了陽原縣驢產業模式的基礎邏輯和基本路徑。
從實際出發,向問題發力。針對貧困戶普遍缺乏啟動資金、勞動能力、專業技能、經營頭腦、脫貧信心的狀況,政府在圈舍建設補助的基礎上,以保本分紅的方式運用扶貧入戶資金,激活企業積極性,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框架內,系統解決“五缺乏”難題。
在政府的組織、監督和規范下,陽原縣的貧困村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貧困戶以扶貧入戶資金折股入社,合作社將社員資金統一購買驢駒后交由企業進行專欄飼養,以避免貧困戶養驢技術落后、設備不足導致扶貧資金效益低。
在利益分配上實行“3+2”模式,即規模養殖企業在前3年,每年按扶貧資金的10%進行基礎分紅,第4年企業與合作社按6∶4的比例分享養驢收益,第5年扶貧資金全額回到合作社。
“我們合作社有75戶社員,全是貧困戶,政府用扶貧資金買了29頭驢,放在宸鵬佳禾的場子里養著,今年每戶社員獲得了300元的分紅。”陽原縣土河子村養殖合作社理事長趙寶軍對這種利益分配方式非常滿意。
除了“農民的驢由公司養”之外,陽原縣還探索出“公司的驢農民養”的模式,為貧困戶致富鋪就了一條新路。
“我和老伴兒今年都60多歲了,干不了力氣活,但能干點輕活,孩子們常年在外打工,家里院子都閑著。”陽原縣化稍營鎮一村貧困戶賈生說,多虧了鎮里的養驢場,給自己和老伴兒提供了養驢的工作,邊干邊學技術,覺得養驢也不難,準備等明年申請領養些驢回家喂,多賺點兒錢。
賈生所說的領養,是養驢企業帶動貧困戶的一種模式:吸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場定崗務工、培訓,系統學習現代養驢技術,待學成后,公司提供驢駒、飼草料和跟蹤技術服務,政府提供養殖保險,貧困戶全程不需要任何投入,只要按企業規程來養,每頭驢就可以收入代養費500元。
據了解,熟練掌握養驢技能的農戶,利用自家閑置屋舍和院落作為圈舍,每年可以養殖20頭以上,收入過萬元。“我準備明年領養80頭,到年底就能收入4萬元。”趙寶軍說。
對于希望發展小規模家庭養殖場的貧困戶,陽原縣也形成了一套扶持體系,即合作社按照6∶3∶1——扶貧資金占6成、驢活體抵押貸款占3成、貧困戶自籌1成的籌資方式,為貧困戶發放成年基礎母驢,免費提供保險、貼息和授精配種服務,由貧困戶自主擴繁、獨立經營。待其穩定脫貧后,將扶貧資金退還合作社、貸款償還銀行。
這套辦法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缺購驢資金的難題,更好激發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盤活了貧困家庭的閑置資產,除了房屋、院落外,承包地所產的秸稈也可以回收利用,帶來額外收入,同時更帶動了調結構、種飼草、飼料的積極性,種地獲得的效益更好。
多方聯結借助驢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探索,還在陽原繼續,更多創新、有效的模式將在實踐中誕生。
《后漢書》有云:夫驢乃服重致遠,上下山谷。新時代,驢的價值正在被重新認識,驢產業宛如一輪朝陽,冉冉升起,正照耀在陽原大地上。那里,一頭小毛驢,正馱載著數萬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翻越貧困大山,奔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