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11/28 15:53:00 來源:中國甘肅網 閱讀數:
“人均一頭牛,脫貧不用愁;人均兩頭牛,致富有奔頭;人均三頭牛,小康路上走。近年來,崆峒區立足歷史、傳統、地理、市場優勢,緊緊圍繞建設甘肅重要綠色畜牧基地,將牛產業確立為助農增收的首位富民產業,堅持不懈建基地、擴規模、提質量,幫助每一個養牛戶‘念好牛經,發好牛財’。”11月23日,平涼市崆峒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曉紅告訴記者,目前,牛產業已覆蓋全區17個鄉鎮252個村,全區牛飼養量達到38.98萬頭,出欄達22.67萬頭,畜牧業總產值達到了7.4億元,已成為全區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平涼市崆峒區地處甘肅東部、六盤山東麓,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崆峒區氣候宜人,飼草資源豐富,自古就有“農民唯養牛”的歷史記載,是全國首例活牛類證明商標“平涼紅牛”的核心養殖區和加工貿易區。
張曉紅告訴記者,基于區位、飼草資源優勢和善經營、會管理、會養牛的傳統習慣,崆峒區以建設現代畜牧業為方向,以助農增收、精準脫貧、共建小康為目標,把肉牛產業確定為全區四大主導產業之一。
2018年2月,崆峒區制定出臺了《崆峒區畜牧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崆峒區牛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崆峒區牛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意見》,確立了發展目標,細化了發展思路,審時度勢地提出了:戶有1座暖棚牛舍、戶均1頭基礎母牛、人均飼養1頭肉牛、戶均1畝優質飼草、牛均1噸青貯飼料、戶均1萬元養牛收入“六個一”工程,建成萬頭養牛鄉12個、千頭養牛村75個,發展10頭以上養牛大戶3905戶。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為了幫助貧困群眾把牛養起來,養多、養好,崆峒區根據貧困村的扶貧成本、脫貧難度和群眾發展需求,咬定“精準”二字,對癥下藥,將最優惠的產業發展政策、最優質的產業發展項目和最優厚的產業發展資金優先向貧困村、貧困戶進行了傾斜,定向“噴灌”、定點“滴灌”。
為了改善貧困戶養牛設施比較簡陋的問題,投入資金1924萬元,對貧困戶養牛設施實行了“三補”。采取修建35平方米以上暖棚牛舍,每戶補助1萬元的方式,在2017年補助2022戶的基礎上,今年補助貧困戶1699戶;貧困戶新建45立方米以上青貯窖(池),每戶補助2500元,完成補助219戶;貧困戶參與規模肉牛養殖小區建設,新建牛棚,以2萬元為限,每平方米補助資金400元,新建規模肉牛養殖小區8個,實現了有需求貧困戶暖棚牛舍和青貯窖(池)全覆蓋。
同時,崆峒區全面啟動“基礎母牛信息管理網絡平臺”運營專線,扎實做好區、鄉兩級服務網絡建設、人員培訓和母牛信息錄入等工作,投入資金2932萬元,對全區基礎母牛養殖戶實行了“三補”。每繁殖一頭牛犢,補貼生產母牛500元,前三季度共生產牛犢1.95萬頭,補貼養殖戶977萬元;對5767戶基礎母牛養殖貧困戶進行了補貼,每戶補助資金3000元;扶持427戶未養牛貧困戶發展基礎母牛養殖,養殖期2年以上,以2頭為限,每頭補貼資金3000元,共補貼新購基礎母牛947頭。
針對貧困戶“缺資金、進牛難”、“缺技術、增效難”、“有土地、飼草難”、“有產業、融資難”等深層次的矛盾和突出問題,崆峒區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企業化運作經營農業,根據“一戶一策”精準對接情況,將全區1563戶未脫貧戶中的1164戶貧困戶確立為依靠養牛實現脫貧戶,積極借鑒“三變”改革經驗,設立1402萬元牛產業發展資金,按照7.5%固定分紅比例,對天源、開拓、牧童等龍頭企業實行了托管代營,折股量化,確保未脫貧戶有固定收益,早日實現脫貧。
激勵政策的落實,讓群眾嘗到了養牛甜頭,有力提升了群眾發展肉牛的積極性,激活了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扶到了根上,扶到了點上。崆峒區農牧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區養牛戶由2016年1.24萬戶增加到現在1.38萬戶,其中貧困戶由5162戶增加到現在5780戶,凈增618戶;牛存欄由2016年6.2萬頭增加到現在10.28萬頭,其中貧困戶由2.06萬頭增加到現在2.97萬頭,凈增肉牛存欄9100頭。2017年底,全區2633戶貧困戶依靠養牛實現了脫貧,占全區脫貧戶1.1萬戶的24%。初步實現了“人均一頭牛,脫貧不用愁,人均兩頭牛,致富有奔頭,人均三頭牛,小康路上走”的牛產業扶貧新路子。
在崆峒區,牛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已經在貧困群眾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經過全區上下的精心培植、細心呵護,目前已結出了累累碩果。張曉紅表示,下一步,崆峒區將以市場為導向,在脫貧攻堅上持續發力,以“往前沖”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氣,在機制創新、科技推廣、龍頭企業培育、活畜交易市場建設等方面攻堅克難,不斷為“平涼紅牛”這張承載著50萬崆峒兒女小康夢想的“產業名片”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譜寫出全區牛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