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9/3/28 13:56: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曾經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蘇村鎮,鴨糞和沖刷鴨舍的臟水四處流淌,喝臭水、聞臭氣,成為村民心頭的一大憂患。
“養鴨好,養鴨好,就是污染受不了。”這是養鴨業在很多地方不得不面對的困境。為解決這一難題,蘇村鎮經過大膽實踐,探索出了全智能籠養、標準化生態立體肉鴨養殖模式,使養鴨業走出了冏途。如今的蘇村鎮沒有臭氣熏天,也不見鴨糞遍地,綠色養鴨帶動了經濟發展。
養殖困境污染環境破環生態
據了解,為深入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促進畜禽業綠色轉型升級健康發展,2018年,臨沂市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意見》,要求全市各級要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格局,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臨沂市沂南縣蘇村鎮以此為契機,探索養鴨新模式,推動綠色發展。
蘇村鎮是一個養鴨大鎮,僅肉鴨加工企業就有10余家,養殖肉鴨成為農民致富的一條重要門路。
以前,養殖戶養一只鴨子能賺幾元錢,養1萬只鴨子,一年就能賺幾萬元,農民靠養鴨走上了致富路。然而,隨著肉鴨養殖業的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據有關部門調查,一只鴨子平均每天排出糞便100克,1萬只鴨每天產糞達1噸。按肉鴨飼養周期50天計算,就要產出50噸。一個年出欄100萬只的鴨場,每年就要產糞5000噸。
養鴨造成的污染,達到驚人的程度:一只鴨子就是一個污染源,一個鴨場就是一個污染排放場。鴨糞和沖刷鴨舍的臟水,到處流淌,污染了水質,污染了空氣,破壞了生態。環境被污染,遭殃的不僅是河里的魚蝦,就連附近的居民和養殖戶自己,也深受其害。
面對養鴨造成的污染,很多地方政府只好對農民的養鴨場進行關閉。而蘇村鎮著眼發展大局、著眼產業生存、著眼群眾所需,不是簡單地“一關了之,一拆了之”,而是堅持在規模化環保養鴨模式上探索新路子,全力推動傳統養殖模式向規模化、智能化、自動化環保養殖方向發展,努力實現肉鴨養殖的新舊模式轉換。
綠色循環新技術助力環保養殖
蘇村鎮結合產業扶貧項目建設,從全鎮10余家肉鴨加工企業中認真遴選,確定了經營狀況良好、社會信用度高、支持扶貧工作、熱心公益事業的臨沂超潤食品有限公司作為扶貧產業項目的投資經營主體,成立了沂南超潤畜禽養殖有限公司,建設超潤生態循環產業園。這個項目總投資近2600萬元,其中臨沂超潤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蘇村鎮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75萬元、自籌19萬元,建設占地1.5萬平方米的養殖棚9個。
養殖棚采用先進的純凈化技術和空氣能采暖技術,肉鴨生活在4層籠內,伸嘴即可吃食喝水,排出的糞便則落在自動化傳送帶上,輸送至棚外的吸糞車。管理人員通過顯示屏,在辦公室中就可多角度地實時監控鴨棚內的情況。先進的技術有效降低了肉料比和防疫用藥量,提升了肉鴨及其附屬產品質量,實現了綠色低碳環保養殖。
目前,超潤生態循環產業園已建成投入使用,每年可出欄肉鴨600萬只,實現產值7200萬元。蘇村鎮以租金的方式每年收益57萬元,發放補貼給無勞動能力和半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鴨糞是一種非常好的有機肥料,本來是寶,可處理不好就是害。超潤生態循環產業園積極運用新技術,對鴨糞進行處理,使之變廢為寶。
此外,產業園采取園林化設計,投資300余萬元建設了污水處理系統,養殖生產、糞便收集、干濕分離、污水處理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形成了集環保型養殖、智能化控制、封閉式管理于一體的環保型養殖基地。通過機械操作,將收集的鴨糞進行干濕分離后,全部運至生物肥生產企業,變廢為寶。而沖洗鴨棚的廢水,則經過固液分離、厭氧處理后,實現了達標排放。
如今的鴨棚,沒有臭氣熏天,也不見鴨糞遍地。據超潤生態循環產業園負責人介紹:“傳輸帶上的鴨糞都比較干燥。這得益于我們采用的新型養殖工藝,有效降低了鴨糞的含水量,更加便于機械收集。同時,也減少了沖洗鴨棚的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