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9/3/28 14:09: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在廣西隆安縣不少鄉鎮,“公司+基地+農戶”的肉鴨養殖模式正在興起,農戶負責場地與人工,公司提供優質鴨苗和飼料,對養殖戶進行免費培訓,派出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指導,并與養殖戶簽訂購銷合同。公司對養殖的成品鴨一律按保護價收購,既降低了養殖戶的成本和風險,又提高了經濟效益,周邊地區養鴨戶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黎枝強是隆安縣都結鄉都結社區務成屯建檔立卡貧困戶,原來一直在廣東打工,務工多年沒存下錢,連貧困戶的帽子都沒能摘掉。2017年回家過年時,他了解到當地有企業在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肉鴨養殖模式,深入了解后,黎枝強覺得“這個產業發展很有前途”。
黎枝強參觀了多個養殖戶和企業合作的養殖基地后,決定大干一場。2017年5月,他在當地一家飼料企業的幫助下通過銀行貸款40多萬元,在中黃屯建了4個養鴨大棚,共4500多平方米。企業向黎枝強提供資金援助,以公司的名義擔保,讓他如愿拿到了銀行貸款。養殖基地建成后,企業還提供鴨苗和飼料,技術人員到現場提供全程技術跟蹤服務,并按期回收肉鴨。目前,黎枝強共出欄肉鴨4批,每批10000只,每只鴨子平均創利5元,純收入將近20萬元。與企業合作養鴨不僅讓黎枝強摘掉了貧困帽子,更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隆安縣南圩鎮南圩社區興南屯村民張秉劍原來是貨車司機,他看到養殖旱鴨有奔頭,2016年辭掉工作,與公司合作養殖旱鴨。張秉劍第一批養了7000只鴨子,50天后這批鴨子給他帶來了35000元的純收入。兩年后張秉劍又與村民合伙投資160多萬元,在城廂鎮旺中村租地建了9個各1200平方米的養殖大棚,每年收益達到20多萬元。
與黎枝強、許恒貞等人合作搞養殖的是隆安本地的一家飼料企業。2005年,公司負責人馬德征認為單靠飼料加工銷售已經無法適應市場,決定以“訂單養殖”為核心,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肉鴨養殖模式。
如今這個模式不斷在各地復制,截至去年10月,企業已經在隆安、平果、上思、武鳴等地擁有合作標準化肉鴨養殖基地近120個,存欄60萬只,直接帶動16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其中貧困戶30多戶,戶均年增收達到5萬元以上。
隴割村是都結鄉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深度貧困村,這里山體連綿、土地貧瘠,沒有企業愿意踏足,發展產業難之又難,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多年來一直是“空殼”。2017年企業將“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引進到隴割村,大力支持該村的集體經濟產業。去年7月19日養鴨基地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出欄5批共計25000只,合計實現利潤93311元。隴割村村集體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
馬德征介紹說,“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下,很大一部分經營風險由公司承擔,吸引了不少農戶參與到養殖當中,企業也在幾年內得到了快速發展。下一步,企業會在屠宰加工、冷鏈等方面加快建設,通過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讓農戶增收企業增效,達到真正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