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9/5/29 9:33:00 來源:國際在線 閱讀數: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齊滿鎮甬庫團結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養牛能手——馬木提·艾德熱斯。去年,在扶貧惠民政策下,地方政府出資為馬木提修建了一個全新的養牛場,成立了養牛合作社,他團結各族村民一起養牛,開辟出一條養牛致富路。
今年79歲的馬木提大叔自小跟著父親養牛,如今家里一共養殖了38頭牛。他告訴記者,過去養牛要到距離團結村3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放牧,兩三個月才能回一次家。回憶起過去養牛的日子,馬木提大叔說:“我們養的牛比較多,其他人養的比較少,只有一兩頭牛。養牛很辛苦的,很多人吃不了這個苦,慢慢地就把牛賣掉不再養了。但是我沒有,我一直堅持。有時候買牛的少,牛賣不上價格,但我也沒有放棄,堅持養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馬木提大叔家的牛養得越來越好,靠著賣牛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作為村里“先富起來的人”,馬木提大叔將今天的好日子歸功于國家政策的扶植和政府提供的便利。
馬木提大叔說,過去養牛沒有封閉式牛圈,而是在露天搭一個圍欄養牛。現在不但有了牛圈,還是一座現代化的牛圈,設施全,空間大,環境干凈明亮,這都要感謝齊滿鎮政府和寧波市援疆指揮部出資出力。
甬庫團結村黨支部書記孫志寶說,2018年國家實施振興鄉村戰略,各級政府部門想方設法讓農民增收致富。團結村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合作社的形式,讓種植和養殖大戶們有機會擴大規模,越做越強,其他散戶則可以通過入股分紅。“因為這個社會不是單打獨斗的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靠合作才能做強做大,才能達到共贏。通過我們了解,當時馬木提有30多頭牛,但是沒有現代化的養殖場,都是以前蓋的舊的圈道,環境很差。然后我們跟(寧波市援疆)指揮部一拍即合,要援助一下,就(幫他)建了現代化的圈舍、資料間,同時(他也)幫助兩戶漢族養牛戶一起發家致富。”
孫志寶說,合作社這種形式在團結村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團結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居住在這里的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和壯族,各族村民從來都是“同吃一鍋飯,同耕一塊田,同跳一支舞”,尊重彼此的民族風俗和信仰,和諧共處。團結互助的精神已經深入到每位村民的心里和行動中。因此,當合作社的主意剛提出來,馬木提大叔就立刻想到了兩位鄰居--王小軍和劉大力。
今年53歲的王小軍,從父輩開始就和馬木提大叔交往,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用王小軍自己的話說,“我們兩家人過成了一家人一樣。” 王小軍家的經濟條件不太好,在他記憶中,小時候經常到馬木提大叔家來吃飯。“我們可以說(把馬木提大叔)當作自己的老人一樣。當了多少年鄰居以后,就是平常事來事往的,從來沒有紅過臉,也沒有斗過嘴什么的。我是他(馬木提大叔)看著長大的嘛,一直是鄰居。我父親現在都八十多歲了,和他年齡差不多,回口里(甘肅老家)養老去了。”
提起合作社,王小軍非常感激馬木提大叔,也特別佩服他在牲畜養殖方面的技術,放心地將自家的兩頭牛入股到馬木提大叔的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是從去年就是2018年(成立的),這里面有我兩頭牛。(合作社)建了之后,大隊說誰有牲口可以加入這個合作社。我們是近鄰居,我以前喂羊喂啥的都找他,他說干脆(讓我把牛)放到這里面去,入股。入股了,我的兩個牛下了牛娃子賣了以后,平均分紅。”
同樣入股的還有與王小軍同歲的漢族村民劉大力,他是1981年搬來團結村的,隔壁就是馬木提大叔家。有幾次,他養的母牛生小牛時遇到難產,都是馬木提大叔過去幫忙接生,化險為夷。這次成立合作社,馬木提大叔也主動提出讓劉大力入伙,給以種棉花賣棉花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劉大力提供多一條增收的途徑。
王小軍和劉大力的牛數量較少,由于還要照顧農田的種植,對養牛場投入的精力和勞動力也比較有限,因此馬木提大叔主動承擔了較多的勞動,甚至提出多分給王小軍幾頭牛,讓他能更快富裕起來,改善生活。
馬木提大叔的養牛合作社取得了可喜的收益。去年,合作社賣牛所得收入近10萬元人民幣,而今年1月到4月的收入已經突破了10萬元。談起未來,馬木提大叔和他的合伙人們信心滿滿。他們相信,借著惠民政策的春風,養牛事業一定會越來越紅火。
惠民扶貧政策下,政府為馬木提大叔建造了更為現代化的養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