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9/7/3 9:11:00 來源:安順日報 閱讀數:
關嶺牛歷史悠久,民間廣泛飼養。如今,關嶺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把發展關嶺牛作為 “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引導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當地不少群眾也通過飼養關嶺牛實現增收致富,過上了“牛日子”。
“村社合一”助力農戶養牛增收
自2016年吹響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的“號角”以來,關嶺已成立102個“村社合一”的關嶺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涌現養殖大戶161戶,帶動農戶9404戶3.29萬人參與,其中貧困戶5316戶1.86萬人。近兩年,實現戶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利用政府注入的扶貧資金,各個村合作社帶動群眾抱團發展。群眾一改小規模散養方式,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發展扶貧產業,并到合作社里務工,年底還領取扶貧產業分紅。“土地流轉+務工收入+產業分紅”的多渠道增收模式,群眾得到實實在在實惠,增加收入。
“我每天到養牛場來喂牛,打掃牛圈,收入100元,原來想都沒想到過有這樣的好事。”在新鋪鎮嶺豐村養牛場,前來務工3個月的貧困戶應永美笑容越來越多,她說,天天有活干、收入在保障,看到了增收脫貧的希望,過去全家僅靠種1畝多土地過活,生活非常困難,現在僅她一個每月就有3000元的收入,干兩三個月就超過以前一年的收入。
“每畝皇竹草平均一年要用10個工,全村近萬畝皇竹草,僅勞務支出每年就要100萬元左右,這筆支出實際上已經轉化為村民的一項收入,退草還牧、種草養牛是好項目。” 關嶺牛產業帶動飼草產業,飼草產業勞動密集的特性為農戶提供大量的務工崗位,提及“牛+草”雙產業的發展,對群眾增收的幫助,嶺豐村支書駱斌豎起了大拇指。
在一個個養牛合作社的帶動下,農戶們搖身一變,成為了“上班族”,不擔風險,穩步增收,生活過得越來越“牛”。
“以前在家務農,就是種包谷,一年收個千把斤,還不夠自家人吃;現在可不一樣了,手腳麻利些一天能有120元的工資,加上土地流轉費和年底的產業分紅,腰包鼓起來了,生活才越來越有盼頭!”正在割草的貧困戶羅吉琴談起生活上的變化,一臉的滿足與喜悅。
多種機制激勵農戶多養牛
養牛,看似簡單的事兒對貧困群眾卻是難事。買牛犢要花錢、買飼料要花錢,養少了不掙錢。關嶺不斷探索總結好的經驗鼓勵群眾養牛、帶動群眾養牛。
“我家現在有14頭牛了!”
“我家圈里的能繁母牛剛產了3頭牛!”
“前兩天剛賣了一頭牛,收入16000元!”
……在沙營鎮養牛村,幾乎每家每戶都養牛,經濟收入都不錯。養牛村,名副其實。
養牛村貧困戶楊永波,因右耳有聽力障礙,出門務工難找工作,就靠家中幾畝薄地過活,與女兒相依為命,生活清苦。
隨著村里引進貴州博新牧業有限公司到村里建設養牛場,楊永波的日子有了大變化。他將土地流轉給該公司后,又到養牛場務工,生活逐步好轉。去年鎮上推行“五戶聯保”養牛模式,楊永波又從村合作社領回5頭關嶺牛飼養。但受家中飼養條件所限,他便與村支兩委和博新牧業公司對接,將5頭牛飼養在博新牧業公司公養牛場,自己集中精力干其他活。博新牧業公司負責日常管理與銷售,牛的所有權依舊歸楊永波所有,賣牛之后扣除飼養成本,其余部分即為楊永波的收入。
“我現在一個月在養牛場上班包吃住還有2800元的工資,平日還能夠飼養‘五戶聯保’的5頭牛,前兩天剛以16000元的價格賣了一頭牛!”楊永波告訴記者,“企業務工+五戶聯保”,讓我有活干,養得起牛,已還了3萬元借款,解決了女兒讀大學的費用,自己還有了存款。楊永波一家的發展變化,是關嶺牛產業發展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
新鋪鎮在發展關嶺牛過程中摸索出“4235”利益連接機制,即合作社墊資把牛交給貧困戶喂養,貧困戶第二年起還款20%、第三年30%、第四年50%,溢價部分歸貧困戶。因該模式不需貧困戶出資,還款周期長、壓力小,深受當地貧困戶的歡迎。
馮大邦2017年10月從合作社領養一大一小兩頭牛,合作社為其墊資21600元。今年,他家已有4頭牛,4月初賣了1頭商品牛,收益12600元。馮大邦說:“今年按20%還款,才4000多元,我都有了12000多元收入,不怕還不起。感謝政府感謝合作社,不然靠我自己怎么買得起牛來養。我身體還動得,養牛有經驗,要繼續干下去。”
每天早上9點,斷橋鎮大理村的養殖戶劉忠貴都會準時為飼養的牛準備草料,他飼養關嶺牛已有三個年頭。2016年底,劉忠貴借助關嶺牛產業發展補助政策,修建了標準化養牛圈舍,開始飼養關嶺牛,兩年時間,劉忠貴牛圈里的牛越來越多,成了村里小有名氣的養牛大戶。
劉忠貴心中有本“養牛賬”:“今年我購進35頭關嶺牛,現在已經賣了12頭。每頭牛購進時重800斤左右,出售時約1200斤,平均一天長3斤膘,買成1萬元上下,出售時能賣14000元,從每頭牛身上能找3000多元。”
僅半年時間,劉忠貴的12頭牛就有3萬多元的毛收入,這相當于劉忠貴原先外出務工一年的收入。他相信,照這樣干下去,日子越來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