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7/1 10:27:00 來源:網絡 閱讀數:
放線菌病是牛的一種多菌性的非接觸性的慢性傳染病。以頭、頸、頜下和舌的放線菌腫為特征。牛常發生頭骨疏松性骨炎。
病因
本病病原是牛放線菌,除此之外還有林氏放線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在牛體內均可引起類似病變。牛放線菌主要侵害骨骼,是一種不運動不形成芽孢的桿菌。在牛的組織中外觀似硫磺顆粒,大小如別針頭呈灰色、灰黃色或微棕色,質地柔軟或堅硬。這種細菌的抵抗力弱,在培養中幾星期之內即死亡。
這種細菌一般作為正常細菌群中的一種存在于健康牛的口腔中。因此,本病可以說是內因性感染的疾病。本病常見于牛,尤其是幼齡牛最易患此病,呈散發性發生。
本病的病原體存在于被污染的飼料、土壤和飲水中,寄生于牛的口腔和咽部、扁桃體內。因此,放線菌病只要黏膜或皮膚上有破損,便可以自行發生。當給牛喂飼帶刺芒的飼料時,損傷口腔黏膜感染而致病。據觀察,當將牛放牧于低濕地時,也常有本病發生。
癥狀
常見頜骨有界限明顯、不能移動的腫脹,腫脹通常進展較慢,一般看到骨體已經增厚,甚至咀嚼出現困難時才被發現。有時腫大發展很快,在很短的時間內蔓延至整個頭骨。腫脹初期熱痛,后期無痛感。
隨著時間的發展,牙齒松動,甚至脫落,病牛吞咽和咀嚼都感到困難,營養受到影響而迅速消瘦。有時皮膚化膿、破潰流出膿汁,形成瘺管久治不愈。頭、頸部組織也常發生硬結,不熱不痛。舌和咽部組織變硬時,稱為“木舌病”,病牛流涎,咀嚼困難。乳房患病時,呈彌漫性腫大或有局灶性硬結,乳汁黏稠混有膿液。
防治
為預防本病的發生,應避免在低洼地放牧。舍飼時最好將干草、谷糠等飼草浸后再飼喂,避免刺傷口腔黏膜,尤其是要防止皮膚、黏膜發生損傷,有傷口要及時處置治療。
硬結可以手術摘除,若有瘺管形成,要連同瘺管同時摘除。切除后的新創腔,用碘酊紗布填塞,1-2天更換1次,傷口周圍注射10%碘仿乙醚或2%碘的水溶液;內服碘化鉀,成牛每天5-10克,犢牛2-4克,可連服2-4周;重癥可靜注10%碘化鈉,每日50-100毫升,隔日1次,共用3-5次。在用藥過程中如出現皮膚發疹、脫毛、流淚、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碘中毒現象,應暫停用藥5-6天或減少劑量;抗生素對本病也有效,可將青霉素、鏈霉素注射于患部周圍,青霉素200萬單位,鏈霉素100萬單位,每日1次,連續5日為1療程;碘化鉀與鏈霉素同時應用,對軟組織放線菌腫和木舌病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