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4/29 10:14:00 來源:山東科技報 閱讀數:
專家簡介:翟桂玉,山東省畜牧總站研究員,省政府農業專家顧問團畜牧分團成員。主要從事畜牧和飼草飼料技術的推廣和研究工作,承擔和參與的國家和山東省多項研究課題和推廣項目獲省、部科技成果獎勵。
美國肉牛業做大做強的經驗
1.科學規劃布局實現生產優勢的疊加
雖然美國50個州都有肉牛生產,但肉牛業年產值10億美元以上的州只有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等8個,這8個州主要集中在兩大片:一片位于美國“玉米生產帶”的中部平原地區,所產玉米多用于肉牛精料;另一片位于中西部天然草地地區,為帶犢母牛和周歲架子牛提供豐富而廉價的牧草。美國肉牛生產無論在哪一片,都體現著以飼草飼料資源優勢支撐肉牛業發展,以肉牛生產優勢催化飼草飼料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的優勢疊加效應。
2.規模化和集約化養殖模式促成肉牛業的高產高效
美國從事肉牛生產的農牧場100多萬個,其中80%是家庭式的農牧場,雖然肉牛養殖規模大小不等,但養肉牛時間大都在25年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100年。這些養牛場不僅養牛規模大,而且專業化水平、飼養管理水平均很高,均有大型飼草收割機械、飼料加工機械、配料和送料機械、耕作機械。
3.科技創新確保肉牛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相對接
科技創新成果對美國肉牛業的貢獻:一是顯著提高了肉牛胴體重。美國肉牛每頭平均活重1998年為322公斤;二是顯著縮短了肉牛育肥周期。14~15月齡架子牛育肥,育肥時間100天左右。三是培育出了適應當地環境和自然條件,適合當地飼養方式和飼養水平的優良肉牛專用品種。黑安格斯、海福特、夏洛來等肉牛品種均屬*優秀品種,肉牛生產都是這些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種的雜交后代。
4.生產體系創新構建了完整的肉牛產業
美國將肉牛業劃分為生產和銷售兩大體系。生產體系的組成與功能:種牛生產體系—商品犢牛生產體系—青年架子牛生產體系—育肥體系。
種牛生產體系。這是由覆蓋全美從事純種肉牛或注冊肉牛品種的生產單位所組成的肉牛種質培育和推廣系統,主要任務是利用遺傳育種手段提高牛的生產性能,產品是種牛、精液和胚胎。目前,美國最重要肉牛品種有10個,其中的5個占了全美肉牛遺傳基礎的60%。美國種牛生產體系包含了從事不同肉牛品種生產的種牛站或公司,通常每一個種牛站或公司就主攻一個肉牛品種。種牛站或公司飼養的種牛,特別是種公牛的性能評價由相應的協會組織開展評估,并發布評估報告。一個種牛站或公司的種牛銷售半徑,一般在161~241公里的范圍內,種牛站或公司對種牛品種的選擇,盡量做到與所覆蓋區域內商品牛生產者所飼養的品種相一致,并且所提供的種牛是所覆蓋區域內最優良的牛品種。
母牛—犢牛生產體系。這一體系是飼養可繁母牛生產犢牛,犢牛飼養到斷奶然后出售。主要兩種生產形式,即“全舍飼”和“放牧加補飼”。全舍飼生產體系所占比例較低;放牧加補飼生產體系應用較多,在此體系中,母牛產犢季節大多安排在冬末春初,犢牛在其反芻機能未完善前,跟隨母牛在草場上放牧。母牛—犢牛生產體系中,犢牛斷奶時間一般為5~10月齡;斷奶體重超過227公斤的犢牛直接賣給育肥牛經營者,斷奶體重較輕的犢牛,要繼續飼養幾個月然后再進入育肥場。
青年架子牛生產體系。這一生產體系主要是斷奶犢牛進入肥育場前的生產階段,飼養時間一般為5~10個月,出欄時架子牛的年齡通常為10~20個月。美國架子牛培育方案主要有兩種,即:15~20月齡的長齡架子牛和10~14月齡的短齡架子牛。美國架子牛生產主要以草地放牧為主,有時也供給干草和青貯飼料。目前,美國的青年架子牛生產體系正在發生調整和改變,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有的商品母—犢生產者不再將犢牛作為最終產品出售給青年架子牛生產場,而是將斷奶犢牛繼續飼養至進入育肥場的年齡或體重,直接出售給育肥場;二是有的育肥場不再購買架子牛而是直接購買斷奶的犢牛進行生長和肥育飼養。
肉牛育肥體系。這是肉牛屠宰前的催肥過程。主要采用全舍飼的方式,育肥期為3~5個月。肉牛育肥場每年平均出欄肥牛2.4批;育肥場規模大小不一。目前進行三階段飼養和肥育:前期,育肥牛初始重約350公斤(1歲左右),日糧中玉米占8%,日增重約1公斤左右,一般飼養100天。中期,育肥牛初始重約450公斤,日糧中玉米占50%,日增重約1.5公斤左右,一般飼養30天。后期,育肥牛初始重約500公斤左右,日糧中玉米占60%~70%,日增重約1.5公斤以上,一般飼養100天后出欄。肥育場出欄牛體重約650公斤左右,年齡1.5~2.0歲,屠宰率65%左右,每頭出欄牛售價1000~1200美元,利潤為300~500美元。
屠宰加工和銷售體系組成和作用:屠宰包裝體系-銷售體系。
屠宰包裝體系:美國每年屠宰肉牛約3500萬頭,包裝和銷售的牛肉和小牛肉數量達109億公斤,但其中50%以上是由全美幾個大的肉牛屠宰包裝公司來完成的。這些大公司均為跨州公司,有的是跨國公司。全美現有肉牛屠宰設備1250套,但全國80%的肉牛是由頂尖的4套屠宰的;目前美國牛肉70%~80%采用真空盒式包裝,盒裝牛肉為去骨和過度脂肪的一、二級肉塊。
銷售體系:主要是由屠宰包裝公司、批發商和零售商組成。大的肉牛屠宰包裝公司均直接銷售牛肉產品,占到美國牛肉銷售的70%,其余的30%是批發商和零售商銷售。批發商又分為供應商和分發商,區別在于供應商對所購進的牛肉作適當的重新包裝,而分發商則直接進行買賣。批發商主要是將牛肉銷售給餐館、快餐店等食品服務行業、零售店或郵購給消費者,年處理牛肉量占牛肉產量的5%左右。零售主要5部分,即食品連鎖店,占全部銷售牛肉量的25%;食品專賣店,占35%;快餐店,占15%;飯店,占20%;其它機構如學校、醫院、部隊等,占5%;零售商所售牛肉均為一、二級無骨肉或牛肉末。
5.美國發展肉牛業的教訓
美國肉牛高度集中飼養,廄肥處理十分困難,造成了很大的空氣和地下水污染,一些地區采水過量,水源日趨枯竭。為保證正常生產并獲得較高的經濟回報,大規模集中飼養肉牛常常不得不用多種化學藥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長。人類食用了含有這些化學藥物的牛肉,不僅對健康不利,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美國肉牛業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1.肉牛業的發展要從建立產業鏈做起
建好生產鏈。肉牛的生產環節是肉牛業發展的第一步,既包括優秀種公牛的培育利用、母牛的繁育、犢牛的培養、架子牛的選擇和育肥牛的肥育,又包括肉牛養殖的方式和方法、肉牛養殖的規模和數量;既包括良種問題,也包括兩法問題;既要考慮到飼草飼料資源問題,又涉及到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問題。統籌考慮我省肉牛現有的生產方式,我省肉牛的生產鏈架構應是:“畜牧部門抓良種—農戶抓繁育—小區吊架子—大戶抓育肥”,其中,主要是廣大農戶負責飼養母牛和培育犢牛,而具有充足資金且掌握肥育技術的農戶或養牛場負責飼養育肥牛。
建好加工鏈。我省是肉牛生產主產區,更是育肥牛主產區。近幾年肉牛屠宰加工廠發展迅速,新建和擴建的肉牛屠宰加工企業設備先進,加工能力大,總加工能力大大超過了我省育肥牛的生產能力,出現了“全國各地收牛,牛肉賣向全國”的格局,但沒有一家屠宰加工廠能夠全天運轉,同時,也還沒有一家屠宰加工廠創建出屬于自己而又在全國和世界上叫得響的品牌,在屠宰加工環節上,還需認真研究市場需求,搞好科學定位,積極開發市場,確定有特色的屠宰加工品種,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健全服務鏈。從提高對牛的多用途認識著手,開展發展肉牛產業的理念宣傳,即:農業機械并不能完全替代牛的功能;牛還有提供牛奶、肉類產品等產品的功用;養牛還可以促進農業系統內部的循環,牛糞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農作物的收成和收益,保護生態。圍繞解決肉牛養殖戶的技術和管理問題開展培訓;引導養牛戶科學地解決肉牛養殖業中的飼草料供應問題,政府對養牛戶要有專門的扶持政策,鼓勵養牛戶在丘陵、荒山地區種草;采用先進的方法開發利用秸稈、樹葉等資源來解決飼料飼草供給及飼料營養問題。
建好流通鏈。只有建立完善的流通鏈,才能實現肉牛業的公平和公正交易,促進肉牛產業鏈上不同主體之間的正常交易,形成母牛養殖戶(場)將犢牛出售給育肥戶(場),育肥戶(場)將育肥好的牛出售給屠宰加工戶(廠)的直線流通,減少流通環節和降低額外的流通費用。
建好牛肉銷售鏈。除采取適宜的營銷策略和方法外,重要的是適應消費的需求。目前我國根據性價比來買牛肉的消費者比例偏低,約有30%,絕大多數消費者優先考慮的是價格是否低廉。借鑒美國牛肉銷售的經驗,我們在牛肉營銷上應將這30%的特定消費群體作為銷售重點,將消費者整合到肉牛業生產中來,使得牛肉的售價提高,從而反彈琵琶保證養殖者有良好的收益。
2.肉牛產業快速推進需要有科學的規劃布局
從我省情況看,膠東半島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三面環海,又是*的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是肉牛生產的天然疫情隔離區;從地域上看,膠東半島與日、韓、朝、俄等國家存在地緣優勢,肉牛產品出口地理優勢明顯,因此在這一區域要積極打造膠東半島優質肉牛出口生產基地。黃河三角洲是目前我省人均土地資源最多的地區,草場面積大,人工草地多,牧草資源充裕,發展草地型肉牛業的優勢明顯,同時這一區域臨近京津等大城市,與國內肉牛較大的消費市場距離近,有運距短、運費省、配送銷售快的優勢,在這一區域應重點打造黃河三角洲綠色草地肉牛生產基地。山東段沿黃河流域是我省重要的糧食、棉花種植和生產的區域,這一區域具有糧多、秸稈多、農副產品多等再生性飼料飼草資源豐富的特點,同時又是地方肉牛品種,特別是魯西黃牛的集中產區,區域內農戶養牛傳統悠久,是國家規劃的中原肉牛產業帶的腹地,在沿黃區域,應重點打造沿黃優勢肉牛生產基地。魯南地區是我省多山、多丘陵地區,水資源礦泉多,山區工業污染少,飼養環保,山多還形成了天然的動物疫病隔離屏障;同時與國內經濟發達的蘇、浙、滬距離近,又位于我國南北交通干線京滬線的兩側,東西干線隴海線的橋頭堡位置,這有利于當地肉牛的南下北上和東送西輸,在這一區域重點打造魯南山區特色肉牛生產基地。
3.肉牛產業的高效發展需要創新的產業模式
肉牛產業的高效:肉牛產業的發展已由單純的受資源制約向受到資源和市場兩個因素制約轉變,這也使得養牛的效益,從飼養個體受益向規模受益轉變,肉牛生產要獲得較好的收益,就要有適度的養殖規模;肉牛的生產由單純低廉的飼草飼料的利用向提高飼草料的轉化率轉變,并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的肉牛生產向企業化管理模式邁進,以規范科學的飼養來提高肉牛飼養的效益。
肉牛產業的擴張:我省是奶業大省,每年可產近30萬頭奶牛公犢,目前奶公犢育肥作為肉用比例很低,大部分公犢牛在出生后即被宰殺,很少進入育肥環節,潛在肉用經濟價值幾乎沒有得到開發。開展奶牛公犢育肥,由于奶牛公犢育肥成本中,母奶牛飼養成本很低,所以奶牛公犢育肥經濟效益可觀;奶牛公犢經過科學育肥也能生產出優質的牛肉,供給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這也是擴大肉牛業牛源的重要途徑。
肉牛產業的發展方向:挖掘肉用母牛的產出潛力,利用引進優質的遺傳種質資源,來改良已具備乳肉兼用潛質的牛群,逐步培育形成一定規模的乳肉兼用牛的牛群,構建起“母牛產奶,公牛產肉”的肉牛生產模式。我省肉牛業發展過程中,地方肉牛品種特點突出,引進品種多,但至今還未形成一個像安格斯牛在美國肉牛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的專門化肉牛品種。雖然近年來對地方品種牛特別是魯西黃牛的產肉性能、肉的品質和適合的雜交類群開展了研究和生產,但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牛肉質量等級體系,肉牛加工附加值的深度開發滯后,所以要促進我省現代肉牛業的發展,就要在建立牛肉質量等級體系的基礎上,要做好優良肉牛品種開發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