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5/8 11:09:00
來源:江蘇農業科技報
閱讀數:
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有多種病名,如新鴨病、鴨敗血癥、鴨疫綜合癥、鴨疫敗血癥、鴨疫巴氏桿菌病、傳染性漿膜炎等,而鵝的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曾被稱為鵝流感或鵝滲出性敗血癥。該病是雛鴨、雛火雞和其他多種禽類的一種常見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感染鴨以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干酪樣輸卵管炎和腦膜炎為特征。由于該病的高死亡率,高淘汰率,已成為養鴨業經濟損失的重要疫病之一。
歷史和分布 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報道在鵝群中發生。1932年美國學者Henderickson和Hilbert在紐約鴨場的白色北京鴨中發現,當時稱之為“新鴨病”。隨后國外許多學者先后報道了該病。Dougherty等最初將本病命名為“傳染性漿膜炎”。Leibovitz建議使用鴨疫里默氏桿菌感染這一名稱,以突出該病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感染所引起,并與具有相似病理學的其他感染相區別。在我國,1975年鄺榮祿等首次報道本病在廣州存在;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區鴨場首次分離到病原;1983年郭予強等先后從深圳及廣州郊區鴨場分離出病原并成功地復制出本病,以后在江蘇、廣西、浙江、安徽、四川、河南、山東等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報道了本病。目前該病呈全球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