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4/15 14:18:00 來源:榮縣農業網 閱讀數:
在凱棠鄉社區,居住著一對28年左右的年青夫婦,該夫婦憑借“決不向困難低頭”的信念,積極走科學養豬、勤勞致富之路,成為遠近聞名的母豬飼養專業戶。
十年前,該夫婦畢業于凱里民族師范,男的名叫李永勝,系鎮遠縣人,女的名叫王凱艷,系凱里市凱棠鄉人,倆人畢業后,先后幾次參加了就業考試,都因各種因素未能如愿,最后,選擇南下打工。2001年,倆人來到廣東,本以為廣東是最容易找工作的地方,可現實不像他們想像那么簡單,經過一段時間的東奔西跑,男的在皮鞋廠謀到一份工作,女的在表帶廠上班。一年時間很快過去,倆人工資收入仍舊比較微簿,并且在工廠上班,經常都要加班,一是體力不支,二是沒有時間交往,三則很難學到適用的技術。他倆思來想去,最后認為:“只有要思路,就會有出路;只要有技術,就會有發展”,于是,他倆便開始關注和收集各種致富信息,購買農業適用科技書籍,利用休息時間加強學習,當他們在書上看到小產業只要做大也能致富時,創業思想更加強烈了。2002年初,倆人踏上了返鄉路途。
回到家鄉后,倆人通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研、論證,決定從凱棠實際和自身實際出發,按照“從小到大,循序漸進”的工作思路,堅持“做大本地產業”的原則,在瞄準母豬市場空缺的情況下,毅然選擇了喂養母豬。
2002 年,倆人開始創業,因資金有限,他們向親朋好友借5000元買了3頭母豬,再向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8000元修建了4間簡易豬舍,用自己積蓄不多的資金購買飼料和配套設施,一個簡易的母豬飼養場就這樣建立了。養殖場建在一處遠離村莊、水源豐富的地方,為了方便管理,他們把床也搬到了豬場,白天晚上都在細心照料心愛的母豬,期望著母豬一天天的長大。功夫不負有心人,2002年底,4頭母豬成功繁殖,仔豬共40多頭,按當時市場價每公斤9元算,第一批出欄仔豬收入約合9000元,純收入近6000余元。
2003年,在飼養母豬獲得初步成功后,他倆擴大了養殖規模,把母豬頭數從4頭增加到6頭。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是配套設施跟不上,二是技術跟不上,針對存在的問題,他倆購買了水管和沖洗等設備,并加大了技術學習,一是研究飼料配方,二是疾病的防治,他們經常請鄉技術員為其培訓打針、判病,四處向有經驗的養殖戶和前輩請教養豬技術。盡管這樣,當年他們還是損失了3頭母和20多頭仔豬,共計13000余元。
2004年5月,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在凱棠鄉推廣后,遠程教育以其豐富的資源和快捷的方式服務于 “三農”建設。當遠程教育在凱棠宣傳開后,李永勝和王凱艷帶頭到附近的凱棠小學接收點和凱棠信息站按時參加學習培訓,在學習培訓中,倆人仔細聽、認真記,并不時與群眾一起討論和交流經驗,他們還經常覺得集中培訓時間不夠,要求技術管理員把相關資源刻錄成光盤,帶回家播放。由于對養豬知識的極度渴求和認真學習,他們的養豬技術很快得到了提高,2005年,養豬年損失率由原來的10%降到0.5%。
之后,倆人的路越走越廣,技術越來越精,生活也越來越好,2005年,他倆終于走進了婚禮殿堂。2008年,該農戶已經發展母豬12頭,年出欄仔豬130多頭,純收入在30000元以上,除了還清以前所有的債務,還購買了一輛4萬多元的雙排座貨車。
養殖業發展起來了,李永勝夫婦又在琢磨著下一步的發展。據了解,該農戶還計劃發展野雞、野豬、黑毛豬等特色養殖業和服務業,把養殖業做大做強,努力發展成為凱棠鄉的生態旅游業。
李永勝夫婦富起來了,但他不忘記困難戶,他們說:“一家富不算富,要富一起富”,本著這樣的思想,該夫婦積極為身邊群眾宣傳養豬和遠程教育的好處,按時組織群眾到遠程教育站點參加學習培訓,同時,邀請廣大群眾到自己的豬場參觀學習,無償向群眾講授母豬飼養管理技術,積極動員周邊的群眾發展生態養殖。幾年來,在他的帶動下,凱棠鄉生態葡萄基地、生態蔬菜基地和生態林下養雞基地紛紛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