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5/6 8:48:00 來源:新農村商網 閱讀數:
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農民涂海龍把生態、環境、能源、觀光等相關要素融在一起,從一個養豬場循環延伸出養殖到種植、污染物處理到清潔能源利用、生態保護到觀光農業三條循環產業鏈,實現了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嬴。去年,他創立的興望農業產業園創造綜合效益502萬元,農民從中得到就業和土地收益近400萬元,其經驗在當地農業產業升級中得到推廣。
今年57歲的涂海龍原是當地的一個生豬管理員,辦了十多年飼料廠,生產的“隆望牌”飼料是宜興市首批通過國家認證的綠色飼料。7年前,當他看到當地一些農民由于忽視了生豬的品種、管理和防疫等措施,即使買了“綠色飼料”,也沒有取得好的效益,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拿出積累多年的近1000萬元資金,辦了個規模養豬場,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對周圍的生豬養殖戶實行“管理、品種、飼料、防疫、銷售”五個統一。結果,當年就帶領30多個養殖大戶走上致富路。
養豬場辦起來了,“綠色飼料”的產業開始延伸了,而養豬場的排泄物污染也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嚴重。“我辦豬場目的是帶動更多的鄉親在發展綠色產業中致富,如果尋找不到排泄物處理的出路,再多的錢我也不賺了。”2006年底,涂海龍在黨員冬訓活動中擲地有聲的發言讓很多農民記憶猶新。當時,為支持他尋找豬場排泄物的出路,很多村民將大批的土地流轉給他種花木、水稻、經濟作物,搞循環農業發展。排泄物不再流失,開始進入稻田和花木場,形成養殖到種植的一條生態產業鏈。
這條生態種養產業鏈雖然解決了養殖場的排泄物污染問題,但還是沒有把資源更好地利用起來。為此,涂海龍請來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專家會診。在專家指點下,他大膽投資270多萬元建起全國*的“種豬場沼氣發電能環保工程”,形成了一條以豬糞、沼氣為核心的綠色能源鏈。有了這條綠色能源鏈后,豬場排泄的糞尿一天就能發出1920度電,產出1000立方米沼氣,既滿足了豬場的用電、用氣需求,又為周圍100多個農戶解決了用電用氣問題。村民陳廣生說,一家6口人原來做飯燒菜要靠煤氣和柴草,每月費用100多元,自從通了沼氣后,既清潔衛生又不花一分錢。廢物的循環再利用,使令人頭痛的豬場排泄物先變能源,再變肥料,每年經過沼氣池產生的25000噸沼液,成了200畝有機茶園、1000畝生態花木園、100畝休閑林果園、200畝牧草和近萬畝水稻的有機肥。這條從污染物處理到清潔能源利用的經濟鏈,使農業資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涂海龍的農業產業園,西臨溧陽天目湖,南靠宜興云湖風景區,發展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利用資源尋求新的增長點,前年他專門到云南、四川、浙江等地考察“鄉村游”。一年多來,他結合本地的新農村建設,興建了四星級“農家樂”、開發新景點,吸引游客觀看現代化養豬、觀摩小豬賽跑,現場采果子、搞垂釣、參與體驗鄉村勞動,參觀歷史文化景點,接待游客3萬多人。通過新增一條生態保護到觀光農業的產業鏈,涂海龍的農業產業園從單一的種養再次實現產業升級,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