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6/13 15:26:00 來源: 海南日報 閱讀數:
臨高乳豬種豬瀕臨滅絕與臨高乳豬產業的魚目混珠有莫大的關系,雖然2004年臨高乳豬已經經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審批認可,獲得地名注冊商標,但臨高乳豬品牌效應卻沒有得到發揮,相反一些不誠商家借機以劣驅良,使臨高種豬的養殖陷入惡性循環。
外地良種沖擊臨高豬
臨高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高圣介紹,臨高種豬的減少最早要追溯到1970年代,當時一些外地優良品種豬陸續引進,這些豬和本地臨高豬雜交,生的豬仔出欄快,經濟效益好。
臨高縣多文鎮美山村是一個養豬專業村。村民王日崇養了兩頭臨高豬,他說和其他村民比起來,自己養豬的收入只有別人的一半。因為臨高豬長到90公斤要13個月,而良種豬長到110公斤只要7個月,自己花的時間長,用的飼料多,雖然豬肉價格比別人高0.5元,但還是彌補不了差價,他打算明年也嘗試養外地良種豬。
養肉豬收益差別大,養乳豬差別更大。多文鎮獸醫員王圣安介紹,臨高母豬平均一年產仔2次,每次10頭左右,雜交一年平均產仔2.2次,每次也是10頭左右,但豬仔養殖60天后,雜交乳豬的體重會是臨高乳豬的1.75倍,由于乳豬價格相同,每只雜交豬的收益也是臨高乳豬的1.75倍。
品質不同價格一樣
“事實上,這兩種乳豬烤出來后,品質相差很大。”王高圣介紹,正宗臨高乳豬烤熟后,皮厚、黃而脆,肉質肥瘦搭配合理,味道香醇;而雜交乳豬皮薄,烤后容易焦黑,肉質水分多,口感差。
但由于商家和消費者都沒有品牌意識,在臨高縣城烤乳豬的價格是統一的,無論好壞都是每斤30元。“這個市場定價,就給農民造成了一個錯誤導向。”長期關注臨高乳豬發展的香港商人林先生說,農民認為只要是乳豬價格都是一樣,那就養長得快,長得大的。
正宗的臨高乳豬應該是乳豬長到20斤左右宰殺、烤制、烹飪,但由于臨高乳豬沒有統一的生產、制作標準,很多農民為了多賺錢,往往把乳豬養到35斤至40斤才上市,這又大大降低烤乳豬的品質。
魚目混珠,標準不一,讓消費者很難再品嘗到正宗的臨高乳豬。臨高文瀾江邊的一家乳豬店老板告訴記者,“正宗臨高乳豬非常難買,只是偶爾能碰到一兩頭”,而臨高80多家烤乳豬店也都面臨著這樣的尷尬。
種豬保護離不開品牌經營
香港商人林先生說,臨高乳豬種豬的保護離不開品牌保護,只有用好、推廣好“臨高乳豬”這個品牌,讓養殖臨高乳豬的人獲利,真正的臨高種豬才能生存繁衍下去。
畜牧研究員米華存認為,臨高種豬的保護是一系列工程,但歸根結底離不開“臨高乳豬”這個品牌,要圍繞這個品牌做好乳豬產業,打造一系列消費者認可的產品,這樣的保護才是有效的,才是可持續的。
搞好品牌經營也是廣大農村養殖戶和臨高乳豬店經營者的呼聲,在臨城開烤乳豬店20年的曾繁代說,臨高乳豬這個品牌經營好了,自己開飯店生意也會好很多;如果再也沒有真正的臨高乳豬賣了,自己的損失也很多。
長期關注臨高乳豬產業的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畜牧專家馬乃祥呼吁,政府要同時開展保種工作和品牌經營工作,不然“年年提保護,越保種越少”,要通過臨高乳豬的品牌經營,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民間的呼聲也得到相關職能部門的呼應,臨高畜牧獸醫局局長符承榮也表示,臨高乳豬種豬的保護當務之急是建立保種基地,但從長遠來看,必須解決臨高乳豬的規模養殖和產業化問題。
臨高乳豬種豬瀕臨滅絕與臨高乳豬產業的魚目混珠有莫大的關系,雖然2004年臨高乳豬已經經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審批認可,獲得地名注冊商標,但臨高乳豬品牌效應卻沒有得到發揮,相反一些不誠商家借機以劣驅良,使臨高種豬的養殖陷入惡性循環。
外地良種沖擊臨高豬
臨高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高圣介紹,臨高種豬的減少最早要追溯到1970年代,當時一些外地優良品種豬陸續引進,這些豬和本地臨高豬雜交,生的豬仔出欄快,經濟效益好。
臨高縣多文鎮美山村是一個養豬專業村。村民王日崇養了兩頭臨高豬,他說和其他村民比起來,自己養豬的收入只有別人的一半。因為臨高豬長到90公斤要13個月,而良種豬長到110公斤只要7個月,自己花的時間長,用的飼料多,雖然豬肉價格比別人高0.5元,但還是彌補不了差價,他打算明年也嘗試養外地良種豬。
養肉豬收益差別大,養乳豬差別更大。多文鎮獸醫員王圣安介紹,臨高母豬平均一年產仔2次,每次10頭左右,雜交一年平均產仔2.2次,每次也是10頭左右,但豬仔養殖60天后,雜交乳豬的體重會是臨高乳豬的1.75倍,由于乳豬價格相同,每只雜交豬的收益也是臨高乳豬的1.75倍。
品質不同價格一樣
“事實上,這兩種乳豬烤出來后,品質相差很大。”王高圣介紹,正宗臨高乳豬烤熟后,皮厚、黃而脆,肉質肥瘦搭配合理,味道香醇;而雜交乳豬皮薄,烤后容易焦黑,肉質水分多,口感差。
但由于商家和消費者都沒有品牌意識,在臨高縣城烤乳豬的價格是統一的,無論好壞都是每斤30元。“這個市場定價,就給農民造成了一個錯誤導向。”長期關注臨高乳豬發展的香港商人林先生說,農民認為只要是乳豬價格都是一樣,那就養長得快,長得大的。
正宗的臨高乳豬應該是乳豬長到20斤左右宰殺、烤制、烹飪,但由于臨高乳豬沒有統一的生產、制作標準,很多農民為了多賺錢,往往把乳豬養到35斤至40斤才上市,這又大大降低烤乳豬的品質。
魚目混珠,標準不一,讓消費者很難再品嘗到正宗的臨高乳豬。臨高文瀾江邊的一家乳豬店老板告訴記者,“正宗臨高乳豬非常難買,只是偶爾能碰到一兩頭”,而臨高80多家烤乳豬店也都面臨著這樣的尷尬。
種豬保護離不開品牌經營
香港商人林先生說,臨高乳豬種豬的保護離不開品牌保護,只有用好、推廣好“臨高乳豬”這個品牌,讓養殖臨高乳豬的人獲利,真正的臨高種豬才能生存繁衍下去。
畜牧研究員米華存認為,臨高種豬的保護是一系列工程,但歸根結底離不開“臨高乳豬”這個品牌,要圍繞這個品牌做好乳豬產業,打造一系列消費者認可的產品,這樣的保護才是有效的,才是可持續的。
搞好品牌經營也是廣大農村養殖戶和臨高乳豬店經營者的呼聲,在臨城開烤乳豬店20年的曾繁代說,臨高乳豬這個品牌經營好了,自己開飯店生意也會好很多;如果再也沒有真正的臨高乳豬賣了,自己的損失也很多。
長期關注臨高乳豬產業的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畜牧專家馬乃祥呼吁,政府要同時開展保種工作和品牌經營工作,不然“年年提保護,越保種越少”,要通過臨高乳豬的品牌經營,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民間的呼聲也得到相關職能部門的呼應,臨高畜牧獸醫局局長符承榮也表示,臨高乳豬種豬的保護當務之急是建立保種基地,但從長遠來看,必須解決臨高乳豬的規模養殖和產業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