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14 15:13:00 來源:東北新聞網 閱讀數:
“遼育白牛”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遼育白牛”凝聚著30多年來我省幾代畜牧科研人員的心血
核心提示
養殖業中一度“拿來主義”盛行,一味地從國外引進種公牛,專家認為,這種做法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沒有屬于自己的優勢品種,肉牛產業怎能挺起腰桿、擺脫“受制于人”的窘境?
不久前,我省自主培育的第一個專門化肉牛品種——“遼育白牛”獲得成功,為消除此類隱憂帶了一個好頭。
隨著“遼育白牛”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并由農業部正式予以公布,這一新品種為我國的肉牛業注入了優秀的“遼寧基因”。
“遼育白牛”通過國家審定
“遼育白牛”是我省自主培育的第一個專門化肉牛品種。
許多人也許從未聽過“遼育白牛”這個名字,但對“黃牛改良”卻有些印象,知道那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雜交技術將本地役用黃牛向肉用方向改良的一種做法。其實,“遼育白牛”的培育,也是在1974年與我省“黃牛改良”工作同時開始的。
去年11月,“遼育白牛”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的審定,標志著“遼育白牛”培育成功。為了這一天,我省幾代畜牧科研人員付出了35年的辛勤汗水。
自開展黃牛改良工作以來,我國就開始從國外引進優良的種公牛。起初是從歐洲引進,后來歐洲發生瘋牛病,又改為從北美引進,北美也發生瘋牛病后,又改為從澳大利亞引進。
引進種公牛,既要花費大量的資金,還要受政治、經貿、疫病等多種因素制約,無論其中哪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引進工作,進而影響到雜交工作的開展。即使沒有以上問題,輸出國往往也不會把質量最好的種牛賣給我們,因此,單純依靠引種,肉牛業必將永遠受制于人。
此外,如果進行無目的的雜交,牛群將喪失原品種的優良品質,基因型逐漸進入混亂狀態,雜交再利用工作便十分困難。
正因為如此,“培育中國人自己的肉牛品種”成了我省牛育種中心追求的最高工作目標。經過多年改良努力后,從2000年開始,省牛育種中心以高代雜交牛為基礎,組織省內5個育種基點縣的畜牧技術推廣站開展了“遼育白牛”新品種系統選育工作,5個育種基點縣分別是昌圖縣、開原市、黑山縣、鳳城市和寬甸滿族自治縣。
“咱自個兒的牛”好在哪
“‘遼育白牛’是咱自個兒的牛。 ” 7月9日,黑山縣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蔡永清接受采訪時自豪地對記者說。
黑山縣號稱“遼寧畜牧生產第一大縣”,也是農業部認定的“遼育白牛”生產基地縣,該縣的肉牛養殖戶沒有不認“遼育白牛”的。據養殖戶反映,過去當地養的牛都是小黃牛,如今卻是遍地白牛了。 “過去的黃牛,成年母牛也就三四百斤,腿賊細,小腦袋大犄角,兩三歲后才能發情配種,哪比得上現在的白牛,11個月就能配種了。 ”
據了解,我省在培育“遼育白牛”的過程中只選用了兩個品種,公牛是從國外引進的夏洛萊牛,母牛是我省的本地黃牛,屬于簡單雜交育種,整合了夏洛萊肉牛體型大、肉用性能好、生長速度快和地方黃牛耐粗飼、適應性強、肉質好、難產率低等多項優點,成功地培育出了“遼育白牛”這個專門化肉牛新品種。
黑山縣胡家鎮孤家村的金向元今年53歲,他家養了20多年的牛:“我喜歡牛,記得在1996年前后,我們這兒幾乎家家都養牛,我們家養牛也從一兩頭發展成了一大群,最多時家里養了35頭牛,院子里都快裝不下了……”
牛的銷路如何?這一點金向元根本不擔心,因為他養的牛幾乎都是“遼育白牛”。如果家里母牛產下的是公犢,就用來育肥,長成后賣給縣里的肉牛深加工企業;如果產下的是母犢,不等他張羅,很快就會被南邊來的“老客”高價收走。
為“遼育白牛”排遺傳家譜
“遼育白牛”是利用現有品種,通過有目的的雜交培育而成的。其培育過程先后經歷了雜交創新階段、橫交固定自群繁育階段和擴群提高階段。
我省是全國引進和飼養夏洛萊公牛最多的省份,引進和飼養的夏洛萊種公牛數量約占全國的1/4。為培育“遼育白牛”,在1974年至1999年期間,也就是在培育“遼育白牛”的雜交創新階段,我省先后分6批從國外共引進了89頭原種夏洛萊公牛。
黑山縣胡家鎮孤家村的村民盧炳仁年輕時當過生產隊的獸醫。 1976年,他在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的幫助下,開展了“牛人工輸精”服務項目,夏洛萊種公牛和本地黃母牛之間通過人工輸精的方法,雜交生產后代。
雜交肉牛顯示出了極佳的生產性能,很快就得到了養殖戶的認可,盧炳仁為牛人工輸精的業務很紅火,致富后蓋起了14間大瓦房,3個兒子都娶上了媳婦。
選育基點縣進行肉牛新品種改良,不僅幫助廣大肉牛養殖戶脫貧致富,也為“遼育白牛”的成功選育奠定了基礎。
在黑山縣,經常可以看到戴耳標的白牛。省牛育種中心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牛雖然分散養在不同的地區,但它們的基因遺傳關系都能在省牛育種中心的電腦上查到,科研人員已經為它們排列了序列明晰的遺傳“家譜”。
據統計,1999年昌圖、黑山等5個選育基點縣共有夏雜牛23.5萬頭,其中:夏雜一代占2.1%,二代占10.3%,三代占49.8%,四代占31.6%,五代占6.2%。夏雜四代牛群外貌整齊,體型大,多數牛全身被毛為草白色,少數為草黃色,體軀寬廣,尻傾斜的缺陷得到了糾正,生長發育速度和產肉量等性能顯著提高,基本上完成了役用型向肉用型的轉變,牛群中還出現了大量的優秀個體。
在此基礎上,“遼育白牛”的培育進入了橫交固定自群繁育階段。省牛育種中心組織各基點縣的科技人員選擇系祖公牛,開展母牛登記,確定并培育橫交用公牛。從2000年開始,對二代基礎母牛停止級進雜交,全部采用橫交用公牛凍精配種。到2001年末,橫交一代犢牛開始陸續出生。到2003年,“遼育白牛”選育進入到擴群提高階段。
打破肉牛產業發展瓶頸
“遼育白牛”身上集中了育種母牛和育種公牛的優點,卻又與它們有著明顯的不同。
“遼育白牛”與育種母牛——本地黃牛有著明顯的區別:“遼育白牛”呈白色,個頭大,而本地黃牛則呈黃色,個頭小。尤其是“遼育白牛”的肉用性能遠高于育種用母牛。過去農民常說“有千斤豬沒有千斤牛”,“遼育白牛”的成功培育使“千斤牛”不再稀奇。
“遼育白牛”與育種公牛——夏洛萊牛相比,公牛毛色偏純白,頭較狹長,面部較平,額毛長,少數有卷曲,體軀較長,尻部肌肉豐滿程度稍差;“遼育白牛”母牛頭較清秀,口鼻闊大,四肢稍細。“遼育白牛”在耐粗飼、適應性、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明顯優于夏洛萊牛。
“遼育白牛”種公牛在改良肉牛群中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可以代替從澳洲引進的夏洛萊種公牛,打破了幾十年來種公牛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同時“遼育白牛”也為肉牛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目前,我國的肉牛群主要是雜種牛的集合體,不同品種、改良代次、年齡、飼養方法的牛,難以生產出規格化的高附加值產品,這成為制約我國肉牛產業化發展的一個瓶頸。
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我省綠豐屠宰場、綠源肉業等肉牛屠宰龍頭企業已借助“遼育白牛”的技術優勢,邁出了打響“遼育白牛”品牌的第一步。遼寧綠源肉業有限公司已向農業部申報了“遼育白牛”新品種繁育及高檔肉牛開發的“星火計劃”項目,并在黑山縣建立了專門繁殖和飼養“遼育白牛”的養殖基地和養殖合作社。如此,就可以生產出整齊一致的“遼育白牛”及其雜交肉牛牛源,再采用標準的育肥方式,可以生產出中高檔“遼育白牛”品牌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