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19 14:29:00 來源:云南網 閱讀數:
畜牧業約占農民收入“半壁江山”
炎炎夏日,在南澗縣擁翠鄉新華村委會趙丫口村,一座投資90多萬元,占地20畝,建筑面積600多平方米的6幢現代化、標準化豬圈格外引人注目。豬圈內現代設施一應俱全,夏季裝有水簾、風扇降溫,冬季用保溫燈取暖,喂的是配合飼料,程序化免疫,長期疫情監測。南澗縣通過標準化規模化生豬養殖,促進了畜牧業的蓬勃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豬住在這里,舒適得很。”擁翠鄉趙丫口養殖場主人楊正德說,“自辦養殖場開始,實行嚴格的安全養殖標準,堅持封閉養殖、自繁自養、科學防疫,豬場無疫情發生。”該養殖場里懷孕室、保育室、隔離室、衛生室、消毒室等配套齊全,其中5套產床里5個母豬正在給豬仔喂奶,2個母豬正待產仔。楊正德家現養殖新瘦肉型二元母豬50頭、美系杜洛克和大約克公豬各1頭,小豬100多頭,肥豬10頭。
標準化養殖已經成為提升全縣畜牧業養殖水平的重要抓手,自2007年以來,該縣積極鼓勵和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積極推進生豬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標準化建設。縣里制定了項目優先申報、信貸優先投放、技術優先服務、設施優先配套等系列優惠政策,對養殖戶從規劃、設計、建設、引種、防疫等關鍵環節入手,實現良種、良法、良舍配套,全面提升養殖水平。
“喂豬也要講衛生,懂技術。”在新華趙丫口村,每個人員進入養殖房前必須消毒已成為自覺行動,有技術的養殖員成了“香餑餑”。新華趙丫口村李建斌養殖場里有6位工人曾在廣東學習過3年,應聘后每人每月除1500多元工資外,幾個人都有了技術職稱,做起了專職養殖員的技術活。在幾位技術員的指導下,該養殖場搞起了“畜-沼-肥”三位一體的生態養殖模式。
該縣引進優良種豬,推廣人工授精技術,與本地豬進行雜交等進行品種改良,加速了全縣生豬品種改良步伐。截至目前,全縣生豬規模養殖場10個,累計建成生豬養殖示范村9個,畜牧業產值達3376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40%,約占農民收入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