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21 14:02:00 來源:陜西日報 閱讀數:
陜西人對牛肉市場的認識,始于香港回歸后那幾年。秦川活牛進港,激發了人們開發養殖的熱情。10多年過去了,除當初的賽牛會、業界的研討會還給人留下些許印象外,余下的多是失敗者的感嘆:終端牛肉市場的確不小,只是肉牛市場利潤太低。農民說得更干脆:養肉牛,辛苦兩三年,只能掙一張牛皮錢。
肉價:高低取決市場區分
養肉牛不掙錢,在關中似乎已成為共識。7月7日上午,寶雞市田奔農業發展公司經理杜武田一席話,再次加深了記者對此的印象。他說:“我養了1100頭秦川肉牛,表面上看每頭牛還能掙200來元,若攤上財務成本,僅是保本而已。”
當日下午,記者趕到岐山縣米家塬村,在秦寶牧業的一個育肥場,耳聞目睹后竟完全顛覆了上述認識。董事長史文利說:“我們育肥一頭肉牛,最終能賣到5萬元。企業發愁的是,貨源跟不上。”他信心滿滿地說:“我國牛肉市場大得很,價格非常堅挺,肉牛好的部位,每公斤批發價都賣到800元。”
普通市場,一頭秦川牛僅賣5000-7000元。對此,史文利說:“關鍵是市場的定位,普通市場不分奶牛、肉牛,不分年齡,不講質量,多是老殘牛,市場好壞混沌,當然賣不上價。我們的定位是中高端市場,完全是兩個層次。”記者來到秦寶牧業公司肉牛屠宰場,看到大門上“創中國牛肉第一品牌”幾個大紅字,格外顯眼。據了解,去年企業銷售額1.6億元,盈利2200萬元。史文利說:“從目前實際進度看,今年盈利3000萬元沒一點問題。”他透露,秦寶牧業已獲準上股市中小板,前期工作已進行至輔導期,預計明年后半年即可上市。
市場:極具誘惑的大蛋糕
自秦川活牛進入香港,陜西人算是認識到肉牛市場的魅力,現在看來仍很膚淺。市場多年的運行實踐表明,牛肉最具誘惑力的是中高端市場。
牛,是一種單胎動物,一年只生一只犢。其固有的生物特征,加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牛肉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業內人士說:牛肉市場一直很穩定,并隨季節性走高,絕沒有像豬肉市場波動那么大。
從國內市場看,全國年需求牛肉800萬噸,其中從標準化、高水準屠宰場提供的牛肉僅占8萬噸,每年通過走私販入國內的牛肉就達40-50萬噸,其余90%多的牛肉都來自私屠濫宰的作坊,衛生安全標準很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市場升級,中高端市場的需求還會擴大。
國際市場的牛肉價格仍很走俏,尤其是高端牛肉,連發達國家都大批量進口,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國家,牛肉市場缺口更大。國際市場上,日本的“和牛”,其背部分割出的高端肉,每公斤終端價格高達1700元人民幣,市場非常誘人。秦寶牧業雖然生產僅有3年,卻已把牛肉出口到韓國和中東地區4個國家,利潤豐厚。
觀念:發展方式轉變中提升
飼喂肉牛掙錢與不掙錢的關鍵在哪里呢?關鍵是秦川牛能否改良的問題。
過去的10多年,一種秦川牛不能改良的戒規,秦川牛毛色不能變的教條,嚴重束縛著產業的發展,認為秦川牛只能走提純復壯之路,惟恐丟失了良種。其結果是,在狹小的市場空間中,只能聽到津津樂道在販種中獲得的小錢。然而,小錢遮蔽了大市場,阻礙了產業發展,使我省秦川牛一直停留在養殖階段打轉,致使秦川牛越養越少,利潤越來越薄。
秦寶牧業從2005年大規模投資開始,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著眼大市場,一次投資6000萬元,建了一座年加工10萬頭的肉牛屠宰場,直接瞄準的就是高端和中端市場,接著在多個縣區布設繁育場,并在楊凌投資1.6億元,建了一個萬頭育肥場和良種牛繁育場等。秦寶牧業調動多方面投資,總計達3億元資金,使陜西肉牛產業一躍占據全國第三位,史文利當仁不讓地成為全國肉牛協會會長。
把肉牛產業導入大市場,秦川牛必須改良。秦寶牧業一開始就堅定不移地引入英國的安格斯和日本和牛冷凍精液,以秦川牛為母本進行改良,第一代的雜交牛名曰:新一代秦川牛,其出肉率和質量大幅提升。企業把新一代秦川牛肉拿到上海鑒定,主要指標可和日本的“和牛”媲美,個別指標還超出日本。去年,秦川牧業屠宰了500頭自己繁育的和牛,竟創銷售收入2500萬元。
秦川牧業的創新路線清晰:用一代雜交牛闖市場的同時,不間斷地進行二代雜交,最后固定下來形成陜西秦川牛新品種,使秦川牛的種血即原種占到75%,形成了陜西的肉牛品牌。
川塬結合:挖掘繁育育肥兩個潛力
秦寶牧業的另一個掙錢的關鍵是標準化和規模化。
陳倉區的西山一帶,以合作社為基礎,有20個村的農民為秦寶牧業繁育肉牛。縣功鎮謝家崖肉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齊武科說:“我們配的全部是日本和牛的精液,合作社擁有500多名社員,總共存欄1012頭牛,雜交的牛犢僅養6個月達200公斤時,要賣4000多元,除去繁養成本,一頭小牛要掙2500元。”秦寶牧業給基地不僅供應冷精管,還集中培訓農民。按企業的模式設計,每家農戶養5頭基礎母牛,年內農戶在不耽誤農事的前提下,可輕松掙到1萬元。
秦寶牧業還在周至和藍田縣建有和牛繁育基地,在麟游、眉縣建有安格斯繁育基地,并且全部是標準化飼養。 “山區草原多,農民經濟基礎差,專門建繁育基地;而川道糧食多,秸稈多,交通好,整體經濟基礎好,專建一批育肥場。”史文利把秦寶牧業整體產業分為三段,即山繁-川育-現代屠宰場。在山區繁育,只養6個月。川道育肥中,雜交和牛育20個月,安格斯育1年。在屠宰場,雜交和牛被分割成37個部位,安格斯牛被分割為16個部位,分級分檔出售到星級賓館、西式燒烤店乃至超市或直接出口。
史文利說:“我們的三段式發展框架已經搭建,基礎母牛發展很快,兩年后,企業利潤就可達到6000多萬元。”
我省山地多,尤其是關中地區占盡了山川之利,養肉牛優勢明顯。山區農民說:“我們養肉牛,比平原農民養奶牛還掙錢。”新的誘惑正在孕育著產業發展的動力,無疑將助推陜西肉牛產業更有力地向中高端市場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