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8/12 10:55:00 來源:食品商務網 閱讀數:
近年來,全國各地生豬價格持續下跌,飼料價格卻不斷攀升,使很多養殖戶失去信心,選擇了提前出欄或空欄觀望。然而,在山東省平原縣張華鎮的生態豬養殖園區里卻是另一番景象:自去年以來,該鎮在全鎮八個社區新建生態養豬園區。生態養豬緣何能在張華鎮迅速發展并得以推廣呢?近日,我們對張華鎮的生態養豬產業作了全面的調查。
全鎮生態豬養殖現狀
去年以來,該鎮帶領260余名生豬養殖意向戶先后到王杲鋪鎮、齊河縣趙官鎮參觀生態養豬法,同時積極與濟南明發同茂科技有限公司取得聯系,多次邀請相關專家來鎮對養殖戶培訓生態養殖技術,為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鎮生豬養殖戶達到218戶,存欄生豬近萬頭,年出欄生豬3萬余頭。
發展生態養豬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好養殖小區建設,適度發展規模養殖。
在調查中發現,規模養殖場具有管理規范、銷售定向等優點,不僅疫病發病率低,而且銷售價格明顯高于普通散養戶。為此,該鎮重點新建了范莊、大崔、琉璃廟、皮張、高陳、北白、黃莊等七處千頭存欄生態養豬園區;改建了小崔、望海、大陳、劉悅、鄭官、薛莊、李申等七處生態養殖小區。同時,該鎮還引導園區養殖戶與諸城得利斯集團簽訂了生豬回收合同,實施訂單養殖,養殖戶不但能享受到回收保護價,而且按照“訂單服務”條款,每頭生豬還能享受10-20元不等的養殖補助。
啟示:有規模才有效益,有規模才有市場,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已是大勢所趨。所以我們應引導有條件的養殖戶,在綜合考慮場地、資金、市場等因素的前提下,發展適度規模飼養,訂單飼養,減少疫病發生,提高經濟效益。
二是切實抓好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使養殖戶抱團闖市場。之前,小規模的生豬散養戶在該鎮占有很大比例,致使養殖戶抗市場風險能力弱,養殖效益低。鑒于此,近年來該鎮把促進安全、標準化養殖作為提升畜牧養殖水平的重要抓手,以建設全縣畜牧生產強鄉鎮為目標,對養殖戶從規劃、設計、建設、引種、防疫等關鍵環節入手,實現良種、良方、良舍配套,全面提升養殖水平。以鎮畜牧生產合作社為依托,按照企業+協會+基地的模式,啟動了“抓小區帶百戶促增收”工程,堅持以鳳祥集團、得利斯集團為龍頭,按照統一建場、統一提供種豬、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防疫的四統一模式,拓寬畜產品銷售渠道,構建起穩定的畜產品銷售網絡,提高了畜牧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取得明顯效果。
啟示:農村經合組織能夠將散養戶集中起來,統一組織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加強信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規模生產,共同抱團闖市場。加強同大中型生豬加工企業、批發市場溝通聯系,并建立長期的購銷關系,實現產銷對接,有目的地組織生豬生產,增強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是抓好良種、良方推廣力度,打造生豬養殖品牌。如今,在很多大城市等高端市場,只有無公害、綠色、有機生豬才能進入,而且價格每公斤高出1元左右,僅此一項每頭生態豬就可增收100余元。為此,張華鎮通過典型引路、效益對比等方式,引導農民由被動改良向主動改良轉變,提高畜牧發展水平。組織全鎮養殖戶260余人到齊河縣趙官鎮參觀學習生態養豬法;與山東明發同茂自然養豬法技術研究中心建立長期技術合作協議,引進了歐得萊、杜洛克等良種。通過采取集中授課、現場指導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技術和水平。
啟示: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快速推進生豬標準化養殖,推廣生態養豬法符合建設生態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具有飼料利用率高、發病率低等優點,適宜在全縣大面積推廣,提升該縣生豬品質,打造該縣生態豬養殖品牌。
四是抓好領導責任落實,確保生態養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圍繞生態豬養殖技術的推廣,該鎮成立了以鎮長任組長的生態養殖重點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養殖戶土地流轉困難、資金鏈斷裂、技術指導滯后等重點難點問題,組織畜牧技術骨干深入生產一線,實地幫扶,指導養殖戶加強飼養管理,調整飼料配比,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疫病發生,*限度地減少虧損,幫助養殖戶引進歐得萊、杜洛克等良種,提高品種水平。同時該鎮還吸收12名村級防疫員成立防疫應急分隊,負責該鎮范圍內的畜禽疫情防治,提高動物衛生及其產品的安全水平,做好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等工作,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
啟示:轉方式,調結構,應首先從政府做起。作為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應當盡快轉變服務職能,切實深入生產一線,現場解決生豬養殖戶的難點問題,使他們有信心、有勇氣渡過難關,只有也必須這樣才能使生態豬養殖產業得以健康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