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8/20 14:28:00 來源:人民政協報 閱讀數:
發展適度規模的奶牛養殖小區是實現“規模化養殖、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和推進奶畜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必由之路。陜西省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示范縣項目2009年落戶千陽后,在千陽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基建任務全面完成,公用設備配置到位,積極引進國外良種,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近期,陜西省千陽縣政協組成調查組,通過赴外地考察學習和縣內現場視察、座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對省級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示范縣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
目前,30個養殖規模300頭的標準化奶牛小區和2個千頭現代化奶牛養殖場已建成投用,累計建成牛舍123棟。高級奶農培訓學校、生鮮乳質量第三方檢測中心化驗室已建成,培訓及檢測化驗設備已安裝到位。從澳大利亞進口的2000頭純種荷斯坦奶牛,已于6月初順利引進。全縣制訂了統一改良品種、統一防疫、統一青貯、統一飼料、統一機械化擠奶、統一生鮮乳質量檢測的“六統一”實施辦法。
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建設取得了初步的規模效應。在縣內規模*的綠源千頭奶牛養殖場,鮮奶直接售給蒙牛公司,每公斤3.8元,比其他小區均價足足高出1.3元。縣內發展奶牛養殖小區最早的北臺村,奶站由村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鮮奶售價也在2.8元左右,比一般散養戶高0.3—0.6元,村合作社每年也有10多萬元的奶站管理費收入,年底還可為社員進行二次返利。
然而,建設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分戶散養比較效益下降。由于受人工費、飼料價格上漲及生產方式落后等因素的影響,以家庭分戶散養為主的傳統養殖模式比較效益呈下降趨勢。據調查推算,每頭奶牛每天的生產成本包括飼料、飼草、勞務、防疫配種等費用約40元,每公斤鮮奶生產成本接近2元,而收購價只有2.2—2.5元,養殖利潤微薄。二是奶牛養殖小區入住率偏低。由于分戶散養比較效益不高,許多青壯年勞力棄牛從工,從事奶牛養殖的都是農村留守婦女和老人。他們認為家里小區兩頭跑不方便,不愿進入小區養殖,導致小區奶牛入住率不高,規模養殖效應無法形成。據調查,已建成的30個養殖小區中,奶牛入住率僅為63%。
三是小區運行管理機制不新。新的養殖模式在運行中還缺乏具體的實施辦法和管理細則,奶農感覺在小區養殖與在家養殖沒有多大區別;村集體擁有的房屋、土地等固定資產沒有參與奶站分紅,形成了奶站投資人受益而村集體不斷投資欠債的被動局面;一些合作社和村級組織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奶農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四是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千陽縣內*的加工型龍頭企業,由于受資金、技術等因素制約,生產規模偏小,產奶旺季鮮奶加工量還不到全縣奶產量的1/3,大量鮮奶要靠蒙牛、伊利、和氏等縣外企業收購,導致全縣奶畜產業化發展水平難以提升。
為此,調研組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要采取算賬對比、示范引導、參觀學習、政策激勵等辦法,努力形成發展適度規模的奶牛養殖小區共識。
二、創新運營模式:對由村組、專業合作社籌資建設的17個小區,建議采取合作社模式管理;對由養殖大戶(社會自然人)自籌、合伙及企業投資建設的13個小區,建議采取散養戶奶牛入股、委托管理等方式經營。
三、要充分發揮各級奶農協會的作用,及時出面與乳品加工企業積極協調,改變目前鮮奶價格由加工企業單方面確定的現狀,切實維護奶農利益。
四、要把培育和扶持加工型龍頭企業作為奶畜產業發展的關鍵來抓,實現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和奶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