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9/3 15:13:00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走進躍龍街道上干溪村“辛嶺嘉民牧場”,只見豬場四周綠樹成蔭,花草艷麗,聞不到一般豬場常有的臊臭氣味,倒像一個農家花園。主人潘銀桑指著紅花綠葉下的沼氣池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自從建造了這座沼氣池后,養豬場不再發臭,污水排放也達標了,而且還能燒飯、照明呢!”據統計,目前躍龍街道像“嘉民牧場”一樣建造沼氣池進行生態養殖的,就有40家養豬場。生態養殖在該街道方興未艾。
躍龍街道是我縣主要生豬養殖基地,全街道年生豬存欄突破上萬頭。近年來,隨著該街道農民養豬大戶異軍突起,百頭以上養豬場就有40多家。養豬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但也給當地環境帶來一定污染。
為保護轄區生態環境,減少污染源,2002年10月初,躍龍街道與縣農林部門共同出資2.5萬元,在上干溪村潘銀桑養豬場試點,興建了一座容量為50立方米的沼氣池。這座新一代沼氣池建成后,豬場里的所有糞便與污水統一流入沼氣池里,經密封厭氧發酵、殘渣處理、廢水凈化等工藝流程處理后,排出的污水達到國家標準,而且無臭氣;沼氣池里的殘渣、沼液用作茶園、果園、竹林、糧田的有機肥;沼氣還可用于照明、燒飯做菜、煮豬飼料。據潘銀桑介紹,現在他的養豬場照明、燒飯均采用沼氣,一年可節省電費、燃料費起碼上千元。
這幾年,該街道采取縣、街道、個人三方共同出資的辦法,積極鼓勵轄區養豬業主建造沼氣池,打造生態養殖業。到目前,嶺腳吳、岙里洋、任家岙、前洋、岙里、水車等村40家農民養豬場均已建成沼氣池,總容量達2000立方米,沼氣池成了“聚寶盆”。生態養殖走進農村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