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9/6 14:07:00 來源:新華網 閱讀數:
近年來,在農業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的關心支持下,新疆立足區域資源特色和產業優勢,以“改造提升傳統畜牧業、開拓創新現代畜牧業”為方向,圍繞畜牧業“六大體系建設”借助農業援疆的政策和項目支持,大力實施“科技興牧”工程,畜牧業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技術推廣示范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有力的促進了畜牧業生產水平、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
畜牧業科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家畜新品種培育方面,先后育成新吉細毛羊、多浪羊、新疆絨山羊、博格達絨山羊、新疆驢、拜城油雞、新疆鵝等優質高產畜禽新品種;超細型細毛羊、細絨型絨山羊和高產型絨山羊、肉羊新品種(系)培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選育出高產抗病奶牛新類型;新疆褐牛的生產性能提純復壯進展顯著,新類型培育研究全面展開;有24個牧草品種獲得登記,使新疆動植物新品種培育位居國內先進行列。在家畜繁育技術應用研究上,研究形成了體外性控胚胎和體內性控胚胎兩大技術體系;成功將胚胎移植技術運用于馬、驢品種繁育與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利用中;在動物疫病防治技術研發方面,先后研制出口蹄疫O型/AsiaI型雙價滅活苗等新疫苗和新制劑10余種,有效保障了我區畜牧業生產安全;在畜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應用研究上,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標準16個,地方標準150個,研究制定了《新疆細羊毛標準體系》、《肉牛工廠化生產》等標準體系19個,為我區乃至全國畜牧業生產向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方向邁進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十一五”期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
畜牧業技術推廣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新疆重點組織實施技術成果轉化20余項,示范推廣主導品種10多個和主推技術20多項。中國美利奴羊、博格達絨山羊、荷斯坦牛、新疆褐牛、巴什拜羊、薩福克羊、道塞特羊等一批適應新疆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成為畜牧業生產的主導品種。新疆的綿羊存欄數、羊肉和綿羊毛產量居全國第一;細羊毛和山羊絨產量居全國第二;奶類總產居全國第五。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術在全國率先實現牛胚胎移植技術商品化和產業化應用,牛胚胎產量、移植數量和妊娠率均居國內領先水平。2009年全區牛良種率達60%,綿羊良種率達到了69%,山羊良種率達到了67%。口蹄疫O型/AsiaI型雙價滅活疫苗實現產業化生產,在全國31個省市廣泛使用。細羊毛標準化生產技術在全疆18個細羊毛基地縣大面積推廣,生產品牌羊毛8000余噸,連創6年國產羊毛拍賣記錄,并實現了國產原毛的出口先河。肉用牛羊經濟雜交及配套飼養技術在全疆12個地州76個縣市進行推廣,商品肉用牛羊生產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畜牧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
通過深化畜牧科技體制改革,整合畜牧科技資源,加大建設投入力度,全區畜牧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全區畜牧系統現有自治區級科研機構1個,地州級科研機構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畜產品質檢中心3個,工程技術中心1個,牧草原種基地2個,成果轉化示范基地3個,現代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與畜牧業相關的大中專院校31所,區地縣鄉四級技術推廣機構1452個,從事科技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達16000余人。形成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等為一體的畜牧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服務體系。
畜牧業科技培訓工作再上新臺階
畜牧科技培訓逐步向標準化、規范化、系列化發展,科技培訓技術由產中不斷向產前、產后延伸;培訓內容由生產不斷向加工、貯存、畜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營銷、法律法規等方面擴展;培訓形式由集中授課、現場觀摩向專題講座、現場指導、包鄉包村“技術到戶、知識入腦”轉變;培訓人員由注重培養技術人員、農牧民向管理干部、執法人員、涉牧員工、村級防疫員滲透。“十一五”期間,培訓行業領導干部近2000人次,培訓各類技術人員40余萬人次,農牧民100余萬人次;編寫和制作維、漢、哈、蒙等培訓教材、實用手冊、明白紙和技術光盤近60多萬冊(盤),涉及畜牧專業技術6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