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9/9 14:18:00 來源:農民日報—三農在線 閱讀數:
河北省撫寧縣地處河北東北部,轄14 個鄉鎮、管理區、1 個街道辦事處,613 個行政村,總人口52 萬。全縣總面積1618 平方公里。2009 年全縣農業總產值52 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22.6 億元,占農業產值的44%,養豬業產值12.1億元,占畜牧業的54%。
撫寧縣是全省養豬大縣,2009 年全縣生豬存欄55.9 萬頭,出欄育肥豬107.1 萬頭,豬肉產品產量10.6 萬噸。生豬飼養量、人均出欄量位于全省前列。目前,全縣有存欄50 頭以上規模養豬場3720 個。規模養殖占飼養量的70%,散養占30%。全縣能繁母豬存欄8 萬頭。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基本建立,全縣現有一個存欄200 頭種公豬的種公豬站、24個豬人工授精站點,從業人員30 人。豬人工授精比例占95.2%,本交比例占4.8%,基本實現了豬優良品種人工授精全覆蓋。探索建立“統一供精、駐站監管、網絡配送、分散配種”模式,全縣建立起縣級種公豬站—鄉鎮豬人工授精站—養殖戶三級豬品種改良體系,促進了全縣生豬產業的發展。
高標準、高起點,建設大型種公豬站
撫寧縣推廣豬人工授精技術較早,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較廣泛應用,對當時生豬品種改良起到了較好作用。但當時,人工授精站點分散、規模較小,每個站點養2-3 頭種公豬,存在著豬的品種少、品種混雜、種豬質量不高,飼養成本高(養3 頭種公豬成本在2-3萬元),精液的利用率較低,在一個地方容易造成近親繁育等問題。
為了解決好全縣生豬品種改良問題,我縣積極籌劃建立高標準大型種公豬站,探索“統一供精、駐站監管、網絡配送、分散配種”的模式。
2007 年底,我縣在縣農牧水產局高莊農業示范園建立起全省規模較大的商業化種公豬站—秦皇島市綠源種公豬站。該站占地20 畝,建筑面積近3000 平方米,有種公豬舍4 棟,2100 平方米,飼料生產車間300 平方米,采精大廳80 平方米,化驗室40 平方米,辦公室340 平方米。從國內重點種豬場引進長白、法系大白、臺系杜洛克、新美系杜洛克等優種公豬200 頭,引進先進的精液檢測、灌裝設備,日產鮮精900 余份,年產優種豬鮮精30 余萬份。經過3 年的運行,取得良好效果,2009 年該站結合國家生豬良種補貼項目免費向全社會提供優質種豬精液36.56 萬頭份,配種母豬8.3 萬頭,滿足了撫寧縣及盧龍、昌黎等周邊地區母豬人工授精的需要。
建立大型種公豬站實行統一供精的優點,一是種公豬品種多、質量好,種公豬引自不同的國家重點種豬場,可以根據鄉鎮情況更好地進行選種選配;二是采用先進技術、先進設備進行精液稀釋、檢測、保存、運輸,精液質量更有保證;三是杜絕了傳染病傳播,可以減少部分疾病特別是生殖道疾病的傳播,從而提高母豬的受胎率和產仔數;四是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提高經濟效益。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相比,飼養公豬數量相對減少,節省了部分的人工、飼料、欄舍及資金,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采用配送等措施,方便了群眾。
全方位、系統化,完善生豬改良網絡
生豬品種改良工作關鍵在于改良網絡體系的建設和綜合素質過硬的隊伍建設。我們首先在服務網絡建設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了以秦皇島綠源種公豬站為龍頭、以鄉鎮人工授精站點為依托、以規模養殖場戶為技術推廣主力的三級服務網絡,實現統一供精、分散配種。
為完善生豬人工授精網絡,我縣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扶持,2004年以來,縣財政投入豬人工授精網絡建設扶持資金105萬元,群眾自籌資金投入320 余萬元。全縣建立了大型種公豬站1 座,25 個豬人工授精站點,配備了視頻顯微鏡、17℃恒溫箱、電熱板、水浴鍋、雙蒸水器等設施設備。全縣每個鄉鎮設有1-3 個豬人工授精站,實現了豬優良品種全覆蓋。
在隊伍管理上,從資格準入、技術培訓等項工作入手,全力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服務隊伍,全縣30 名配種員全部通過河北省豬人工授精技術培訓和人工授精員的職業技能鑒定,取得《國家繁殖工資格證》,25個配種站點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同時,我局技術人員經常深入到鄉鎮改良站點進行技術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與糾正,有效地提高了隊伍的整體技術水平。對共性問題每半年進行一次全員培訓,配種員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可以直接通過電話進行咨詢,及時解決,為生豬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建制度、抓監管,做好生豬良種補貼項目
為了做好國家生豬良種補貼項目,我縣
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精心組織,加強領導。縣農牧水產局成立了生豬良種補貼項目領導小組,負責全縣生豬改良技術指導、跟蹤服務,為項目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建章立制,嚴格監管。全縣對轄區內存欄能繁母豬、養殖場戶、配種技術人員數量和計劃使用精液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摸底,對配種技術人員進行了登記造冊,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和管理辦法。
項目開始實施我縣就確定了實行全縣“統一供精、駐站監管、網絡配送、分散配種”運作模式。對項目單位進行招標公示,確定了存欄200頭種公豬的綠源種公豬站為全縣集中供精單位,按照商業化種公豬站運作模式,為良種補貼項目之后的工作打好基礎。種公豬站制定出了《供精單位管理辦法》、《生豬人工授精操作規程》、《人工授精員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中心常年派駐兩名技術人員駐站監管,隨時檢測精液質量,監管精液發放記錄、掌握項目實施進度。豬人工授精站點、規模養豬場所需精液到種公豬站供應點領取或由種公豬站配送,養殖戶所需精液由配種站點領取。我縣良種補貼后的優質精液,可到人工授精站點、規模養殖場自取或實行免費送配供應,配種服務費實行包配準30 元,或一次20 元,復配10元,二者任選其一。項目實施后豬人工授精費用由過去的40-50元降到25-30元。
(三)規范生產,搞好服務。根據項目實施要求,我縣按《河北省生豬良種補貼項目人工授精供精單位驗收標準》對供精單位進行驗收,制定了《撫寧縣國家生豬良種補貼項目管理辦法》。種公豬站必須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對種公豬全部建立檔案和系譜卡。種公豬站記錄每天采精記錄、精液稀釋記錄、精液發放記錄。精液質量及發放記錄由農牧局監管人員簽章。配種員配種后必須認真填寫生豬良種補貼人工授精登記表并要求農戶簽字確認,做到服務記錄有據可查,登記表適時交種公豬站存檔。
(四)公開透明,接受監督。按照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縣農牧水產局、財政局通過媒體公布補貼鄉鎮和村,項目村適時張榜公示本村受益養殖者及其母豬配種情況,確保項目區內養殖者知情、受益。縣農牧水產局、財政局設立監督電話,接受社會監督。通過對國家補貼項目精心組織,嚴格操作規程,使養殖戶看到了補貼政策所帶來的品種優、疾病少、效益高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提高了認識,從而增強了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擴大了生豬改良面積。全縣生豬改良覆蓋面達到了95%以上。
豬人工授精效果觀察及效益分析
為進一步推廣應用生豬人工授精技術,我局組織技術人員和人工授精站點共同進行了豬人工授精效果觀察試驗。
對285 頭人工授精母豬,70 頭本交母豬進行了記錄統計,人工授精情期準胎率90.2%,本交情期準胎率88%。285 頭人工授精母豬產仔2907 頭,平均產仔10.2 頭,70 頭本交母豬產仔679 頭,平均產仔9.7 頭,窩平均增加產仔0.5 頭。僅此一項全縣每年8 萬頭母豬可增產仔豬近9萬頭,價值1350萬元,相當于每年少養了4000 頭母豬,節約成本1650萬元,增收節支共計3000萬元。
實施生豬人工授精后,豬群品質,瘦肉率明顯提高,生豬價格較普通豬每公斤提高0.2元,同時可提前出欄10-15 天,節約飼料成本50 元,100 公斤的生豬可增加收入70 元,全縣年出欄生豬108萬頭,其中95%是實施人工授精的優良品種,增加收入7182萬元。
采用豬人工授精技術,減少了公豬飼養頭數。全縣8 萬頭母豬如自然交配,每年需要種公豬3000 頭左右,按每頭公豬5000 元,每頭公豬每天3.5 公斤飼料,每公斤飼料按2元計算,飼料開支每年2500 元,3000 頭公豬每年開支就要2250 萬元。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每頭公豬每年生產1500-2000 頭份精液,全縣現有200-300 頭種公豬即可滿足需要,節約開支2000 萬元。這樣,不僅減少了種公豬的飼養頭數,而且節省了飼料,降低了繁育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