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1/1 15:35:00 來源:湖南日報 閱讀數:
10月底一天午飯后,本想與郭自成再侃侃“牛經”,他指著兩位客人說:“他們從江西吉安來,說那里的牛發病了,要我趕去治治。”記者問:“是你的‘漢牛’?”在旁的兩位客人笑得有點尷尬:“不是,我們是從其他地方買的牛種,要是‘漢牛’也就省心了。”“其實我們可以在經營上合作。”接話的是郭自成的女兒郭為波,她現在的身份是長沙縣自成養牛合作社理事長,一個湖南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學院的大學生。兩位客人點點頭。
“漢牛”是一個肉牛的品種。它的誕生地是長沙縣江背鎮印山村的“自成養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自成是“漢牛之父”。
郭自成花了5年時間培育出這個肉牛品種,2008年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這種肉牛品種,3個指標起碼在湖南無出其右:一是種牛受孕率由過去的20%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二是肉牛的出生體重由過去的29.5公斤提高到現在的59.5公斤,這種牛兩年之內可以長到1500公斤;三是這種牛完全適應南方潮濕炎熱的氣候。正因為如此,省畜牧局的領導說,郭自成的成功證明了南方也適應發展肉牛。北京來的專家也吃驚,想不到南方也有這么好的品種改良牛。2005年,國家農業部正式授予郭自成的牛場“科技示范場”的牌匾,這種牌匾在全省只有3家,養牛行當中郭自成為*。這標志著他“培育出最好的肉牛品種”理想已經實現。
郭家如今是女承父業。郭為波的理想是把“漢牛”做成品牌。
談起這個話題,郭為波告訴記者,做成品牌當然是為了經濟效益,但絕對不僅僅是為了一個郭家。她說,獸醫出身的郭自成這一輩子的心愿就是為鄉親們闖出養牛致富之路來,因為丘陵地帶的南方有這個自然條件。可個人的力量很有限,“漢牛”品種培育出來了,種牛場建起來了,科技示范場的牌子也掛起來了,肉牛的發展之路卻是坎坷的。當地上個世紀90年代大搞養牛,到現在也就發展了50多戶,其中上百頭的只有20來戶。這中間一個根本原因是養殖技術不過關,賺不到錢的農戶自然就收場了。郭自成從2005年起采取“農戶寄養”的形式帶動鄉親們養牛,將繁育出來的牛犢分給困難的鄉親喂養,到長到300來公斤時又收回圈養,按所長的重量付給他們飼養費,對牛的防疫、治療、配種等一律實行免費。這一招帶出了一批“萬元戶”。但他發現,“農戶寄養”還只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聯系,無法實現生產社會化,因此便搞起了長沙縣肉牛養殖場合作社。
合作社的擔子就落在了郭為波肩上。這個合作社以科技為紐帶,把郭家掌握的良種牛繁育技術、肉牛飼養技術、成牛銷售渠道等資源與社員們共享,結成肉牛產、供、銷聯合體。
郭為波告訴記者,當時接這副擔子主要是體諒父親太辛勞。每天兩個場子800多頭種牛得料理,如果風調雨順還好,要是氣候反常牛沒草吃,他得想方設法到北方去弄,一天4噸,半年得好幾百噸。2008年初發生冰災,場里儲藏的草料不夠,而北方的草料又運不過來,郭自成急得團團轉,看著牛們瘦得一把骨頭,就差沒有抱著它們哭。
現在,“漢牛”何日在南方走紅成了郭自成的心理焦慮。郭為波深入了解后,發現發展南方肉牛確實是件功德無量的事,也就興趣盎然了。不過,父女兩個有明確分工,郭自成打理示范場的事,女兒專門負責合作社的事。
問起合作社的情況,郭為波說設想很宏大,形成“漢牛”品種繁育、肉牛飼養、產品加工、產品銷售的產業鏈;對“自成公司”進行資本改造,將其由“家族式”改造成為“社會化”的。但現在只是起步,只做了一件事,即按照現代農業、生態畜牧業的要求,推廣“五個一工程”標準化肉牛養殖模式,即戶養一群牛、種好一片草、建好一棟欄、新建一個池、建起一個灶。
記者了解到,她的合作社如今不僅跨出了縣域,而且業務開展到了外省,如江西、貴州等地。2009年,郭為波被評為長沙市“創業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