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1/2 14:59:00
來源:南方日報
閱讀數:
長得快的雞往往肉質粗糙,“脆弱”的豬長途運輸后會變得乏味。農科人員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消除了這些集約化飼養和流通環節的難題。昨天,記者從廣東省農科院了解到:設于該院畜牧研究所的畜禽育種實驗室已經獲得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我國畜禽育種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個曾獲得1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8項省部級一等獎的畜牧研究所,研究的是與千家萬戶菜籃子息息相關的科技,以滿足消費者既要好吃、高產、有營養,又要飼養過程無公害、少污染的要求。它以及所建的農業部動物營養與飼料(華南)重點開放實驗室、廣東省動物育種與營養公共實驗室參與制定了國家行業標準5部、選育出雞新品系38個,培育出多個優良的瘦肉型豬配套系。
為什么有的雞、豬肉質鮮嫩美味,有的則不然?該實驗室從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等層面入手,利用生物技術等手段來揭示肉質的代謝規律和活性營養物質的關系,通過優良品種的篩選和健康飼養方法的改進,解決了瘦肉型豬和快速生長肉雞肉質差的問題,令高產與美味不再是一對不能共存的矛盾。該所研究的嶺南黃雞種及其健康養殖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后,年實現社會新增產值31億元、社會經濟效益5.3億元以上。
許多動物遇到環境的改變會發生嚴重的應激反應,即對于溫度的突然變化、運輸、場所改變等產生異常的表現,影響到其生長、產蛋、產仔以及肉質。一些豬被運輸到陌生的場所,會緊張得全身僵硬,肉質變得蒼白滲水、缺乏彈性。該實驗室就闡明畜禽這種“脆弱”的應激表現及其影響的機理,剔除了相關基因,并從畜禽營養與飼料的角度,提出了高效抗應激技術8套,并且研發出6種抗應激產品,解決了這一集約化飼養的關鍵性技術問題。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個、國家重點新產品4個,其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達7.6億元。
該所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畜禽氮磷代謝調控及其安全型飼料技術的研究,提高了飼料利用率,每年可節約蛋白質飼料400萬噸和磷酸氫鈣30萬噸,同時減少豬糞中氮和磷的排放量55萬噸,并減少其它礦物質元素排放量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