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1/3 8:23:00 來源:南都周刊 閱讀數:
消費聯盟的報告更進一步指出,IGF-1可以經受胃的消化并保持生物活性。FDA和JECFA一直否認IGF-1的健康隱患是因為,他們認為IGF-1會跟人唾液中分泌的IGF-1一樣被消化酶降解。但消費聯盟引用的試驗表明,每毫升牛奶中的酪蛋白含量大約為25-40毫克,這就足以保護部分甚至全部的IGF-1不被胃消化,從而穿透腸壁,對上皮細胞起到刺激作用。
rBGH引發的另一個爭議是動物福利問題。在這點上,連孟山都也承認,rBGH增加了奶牛患乳腺炎的機率,此外還有多種毒性作用。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提高了人類的健康風險。因為奶牛患病機率的增加,也就意味著更多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殘余有可能會引起一些體質敏感者的過敏反應。更主要的是,它會促進細菌對抗生素的抵制能力。如果這種抵抗能力從無害細菌轉移到致癌病菌上,對人類就將形成較大的威脅。
正是基于這些健康考慮,加拿大、歐盟、挪威、瑞士、日本、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都禁止了rBGH乳制品的使用和進口。以愛潑斯坦博士為首的幾位重要學者聯名簽署了“緊急健康危害”公民申請,先后于2007年5月和2010年1月遞交至FDA,要求暫停批準rBGH的商業使用,并在rBGH牛奶的包裝上注明IGF-1的致癌性。
人工注射rBGH的做法,歸根結底是為了延長奶牛的哺乳期,從而增加總的產奶量。即使不使用rBGH,現代的奶牛場也有其他的方式保持奶牛處于長期的懷孕和哺乳狀態。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使牛奶中的雌激素含量增加。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健康學家達娃薩姆布博士(Ganmaa Davaasambuu)認為,懷孕晚期的母牛所產的牛奶中雌激素成分(硫酸雌酮)的含量可以達到沒有懷孕的奶牛的33倍。
她的一項研究顯示,日本牛奶中的孕酮含量是蒙古牛奶的10倍。這是因為,蒙古奶牛產奶時間只有5個月,并且只在懷孕早期,因此牛奶中的激素含量就會低很多。而現代奶牛場中的奶牛通常的產奶時間接近300天,其中大部分時間奶牛都處于懷孕狀態。
達娃薩姆布和她的同事還進行了一項試驗性研究,發現蒙古的三年級學生在飲用了美國普通牛奶一個月之后,體內的激素含量都有較大增加。這些研究使牛奶對兒童的健康影響問題凸顯出來,但要真正了解其中的癥結還需要更長期的觀察。
“牛奶的激素效應是個很新興的話題,”達娃薩姆布說,“我們還得保持低調。”對于如何減少牛奶中激素的攝入量,她的建議是,飲用脫脂牛奶,或者從綠色蔬菜中補鈣。
豬是激素催大的?
生長激素、安眠藥、抗生素,甚至化肥尿素是否潛伏在豬肉里?一個《吃豬等于自殺》的帖子,讓豬也被圈入激素的陰影之中。但現實似乎比帖子來得樂觀一些。
南都周刊記者 _ 周鵬 實習生 朱江燕 廣州報道
“聽說市場上的飼料豬都含有激素殘留,真讓人擔心。”自從女兒出生后,33歲的陳啟明,就改變了以往的消費習慣,只購買比普通豬肉貴兩倍的土豬肉。
在他居住的貴陽市中產社區—中天花園農貿市場里,土豬肉的價錢每斤超過了三十元,足以買到兩斤以上普通豬肉。
“花錢買個放心。”這個貴州一家礦業公司的員工,這樣解釋自己的奢侈舉動。
他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改變:漂亮的小女兒剛滿一周歲,正處于跌跌撞撞學走路的階段。跌一跤就能讓這個新科爸爸心疼不已,更遑論吃在孩子肚子里的食物。兩年前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讓他對于奶粉至今心有余悸。而最近,網絡上一個存在了兩年而又重新熱起來的帖子,更是讓他惶恐不安。
這個題為《吃豬肉等于自殺》的帖子上寫道:為了追求商品豬的生長速度,體形色澤,降低發病和死亡率,養殖戶往往會在飼料中添加大量生長激素、安眠藥、抗生素甚至化肥尿素之類的添加劑。當食用這類飼料長大的生豬出欄后,其體內的有害殘留物將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帖子里,作者更是言之鑿鑿地稱:這類商品豬都流向了市場,而養殖戶們則只敢食用自己另外用天然飼料養出來的土豬。
對于這類“危言聳聽”的帖子,像許多普通消費者一樣,陳啟明選擇了“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按照傳統養殖方式,一只豬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宰殺食用,但現在市場里能購買到的,卻是只花了四五個月就出欄的生豬。陳啟明斷言:“不靠激素,豬怎么可能長這么快?”
飼料里的激素
從1998年開始,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省市,就接連不斷查出含有“瘦肉精”(一種化學名為“鹽酸克倫特羅”的腎上腺素類神經興奮劑,屬β-興奮劑類激素)的豬肉,動輒上百人的集體中毒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事故的頻繁出現,使得激素就像幽靈一樣,似乎潛伏在豬的體內,讓消費者擔憂不已。而作為生豬養殖的重要源頭之一,大量中小養殖戶對激素的了解程度并不比普通消費者高多少。光是那些生僻拗口的激素化學名稱,對于通常只有小學文化的養殖戶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貴州省遵義市泗渡鎮施家壩村養殖大戶楊子華,養了約500頭大小不一的豬。
這些豬從出生就生活在幾間籃球場大小的簡陋豬舍里,里面永遠充斥著濃重的臭味和數不清的蚊蠅。在一格狹小的豬圈里,一頭臃腫的母豬側躺在散落著幾團糞便的骯臟水泥地上,十多只出生不久的小豬擠在一起嗷嗷地爭奪著母豬的奶頭。在另一端的豬圈里,幾只肥豬同樣躺在地上,每當有人走近,就會驚恐地站起來往墻上擠。
“土豬也是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50多歲的楊子華還有另一個身份—獸醫,曾接受過幾年的專業養殖培訓。但談到“激素”這個話題時,除了能說出“瘦肉精”這個常見的生長激素,他也是一臉茫然。
作為獸醫,楊子華時常會被一些養豬場請去幫忙給豬治病。在他看來,在豬的生長過程中,最有可能被添加激素的過程就是飼料階段。“養殖戶缺乏專業知識,當然愿意使用那些能讓豬長得又快又大的添加劑”,他說,為了吸引養殖戶,不少不正規的飼料添加劑企業,就有使用鹽酸克倫特羅(即臭名昭著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在“瘦肉精”被嚴厲打擊后出現的一種違禁替代品)等腎上腺素類激素的動機,“因為這些激素能夠促進生豬生長、提高瘦肉轉化率”。
兩年前,楊子華曾經聽說過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國內某地的農村養殖戶由于過量使用違禁激素添加到飼料中,使得生豬在出欄前就出現了背部皮膚開裂的情形,宰殺后的生豬豬肉在太陽下甚至能看到有蟲子在蠕動。
楊子華的朋友—在泗渡鎮銷售農資用品的商店老板周天明,也聽說過這件事情。“據說那些豬在吃了含有激素的飼料后,就會沒日沒夜地瘋長”。直到現在,在描述病豬情況時,周天明還是一臉惡心模樣。
在遵義市從事豬用復合預混料銷售的王晉豪(化名),也認同往豬飼料里最容易被添加激素。數年前,曾經有相熟的同行,暗示王晉豪“學習自己配料”,而這樣做掙錢會更快。
王晉豪說,“自己配料”的意思就是在飼料中添加更多的激素。那位同行銷售的飼料一度壟斷了四川省內個別鄉鎮一級區域市場。原因很簡單,這樣的飼料最多能讓豬在一天之內增重三斤!
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多
8月14日的中午,一名鄉親滿頭大汗地找到楊子華家—她家飼養的三頭即將出欄的豬,突然得了痢疾。
這是一次農村典型的養殖戶和獸醫間的診療過程:經過簡單詢問后,楊子華判斷病豬是因為食用發霉飼料導致的消化系統發炎。他給鄉親開了一盒抗菌消炎用的“金剛頭孢王”,并得意地告訴對方,這種抗生素類獸藥的藥效“比青霉素還管用”。掏錢之后,焦急的鄉親便捧著藥盒匆匆離去了。
在楊子華拿藥時,這位鄉親告訴南都周刊記者,當地大多數養殖戶確如網上帖子所說的,都專門養著幾只供自家食用的土豬。但這樣做的主要動機是,土豬肉的口感比飼料豬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