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1/3 13:56:00 來源:三峽晚報(武漢) 閱讀數:
金秋十月,從湖北省生豬生產十大鄉鎮——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傳來喜訊:今年,鴉鵲嶺鎮生豬出欄將達到28.5萬頭,年創產值近3億元,生豬產業已成為該鎮除柑桔產業之外的第二大經濟支柱產業,目前,鴉鵲嶺鎮正積極向湖北生豬第一鎮推進。
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素有湖北省“魚米之鄉”、“果蔬之鄉”、“宜昌糧倉”美譽的鴉鵲嶺鎮,隨著生豬產業的興起,榮譽也紛至沓來:近年來,鴉鵲嶺鎮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鄉鎮黨委十面紅旗”和“楚天明星鄉鎮”稱號。生豬產業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畜禽產品認證,榮獲湖北省生豬生產十大鄉鎮稱號。一串串驚人的數據,一塊塊響當當的牌匾,處處展示著鴉鵲嶺生豬大鎮的魅力……
近日,為揭開鴉鵲嶺鎮發展生豬養殖的秘訣,記者隨鴉鵲嶺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郭仁憲走近了該鎮的鎮村干部、牲豬生產大戶、營銷大戶、飼料經營大戶、畜牧獸醫人員……
規范化的養殖助推一個產業興起
“發展一個產業,舞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農民,是我們黨委、政府發展生豬產業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鴉鵲嶺鎮黨委書記、鎮長汪宏斌回望生豬產業發展歷程,欣喜萬分。
為推進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鴉鵲嶺鎮組織8名鎮黨委委員開展了生豬產業專題調研,廣泛征求各方對生豬產業發展的意見、思路和作法。經調查發現,鴉鵲嶺鎮生豬產業發展有規模養殖基礎好、標準養殖發展快、良繁體系健全、產業鏈條較長等特點。同時,存在養殖遍地有、規模都偏小、經濟效益差的問題,而且分散養殖的飼養方式導致管理難度加大、運行成本增加、環境污染較重,不能有效抵御生豬養殖的市場和疫病風險,不能獲得*效益,標準養殖仍然滯后,生豬品種逐步退化,產業安全形勢嚴峻等問題。發展瓶頸找到后,該鎮果斷提出了大力實施現代生豬工程,推進規模化的養殖,做大做強生豬產業,力建湖北生豬第一鎮的發展思路。
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為提高農民養殖積極性,該鎮積極主動申報國家、省、市、區等各級各部門的能繁母豬補貼、母豬保險、小區建設獎勵、生豬調出大縣(區)獎勵等系列優惠獎勵、扶持政策,讓資金落到鴉鵲嶺。為此,他們大力扶持年出欄3000頭以上豬場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銀企合作,采取政府貼息,完善貸款制度,簡化貸款手續,探索、引導和實施多形式、多渠道的生豬保險工作。同時,鼓勵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河灘等發展生豬,并按最優惠政策進行扶持和管理。
做強生豬大鎮,力建湖北生豬第一鎮,鴉鵲嶺鎮通過實施“大場強戶工程”,加快生豬養殖小區建設,建成生豬生產小區39個,其中建成“150”模式17棟,“500”模式11棟,全鎮生豬出欄過萬頭村達到15個,全鎮已有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豬場4個,年出欄1000至5000頭的豬場20多個。同時,他們對養殖技術還不高的養殖戶倡導200至1000頭的適度規模,鼓勵按照“豬沼果、豬沼魚”配套模式發展一大批年出欄20至100頭的生豬養殖專業戶。此外,為優化生豬品種,他們積極發展“長大”二外和“大榮、大清”一外一內優質二元雜交母豬,淘汰一大批雜種母豬,使優質三元雜交豬出欄率占85%以上。
標準化的生產舞活一批龍頭企業
“科學發展的根本落腳點在于人民群眾得實惠。鴉鵲嶺鎮緊緊抓住這一點不放松,將踐行科學發展觀鎖定在富民強鎮、改善畜牧養殖環境、提高養殖技術,讓群眾得實惠,力求畜牧經濟科學發展上水平,使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主管生豬產業的鴉鵲嶺鎮紀委書記閆禮洪認為生豬產業標準化建設助推了產業的發展。
科學發展就是要推行標準化建設,鴉鵲嶺鎮為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充實人員力量,加大資金投入,使其技術推廣和產業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讓獸醫隨時隨地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指導,督導養殖戶建立健全養殖檔案,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開展無公害生產,實施健康養殖,切實承擔起生豬產業發展重任。為搞好標準化建設,他們還建立了飼養生豬“150”、“500”模式豬舍建設方案,明確規定豬舍的朝向、豬舍建設規格和全自動飲水、采食設施等標準。新建豬舍由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安排技術員現場指導和專班驗收,從而使標準化建設一步到位。
“無疫就是發展,少死就是增收”,鴉鵲嶺鎮堅持這一觀念,積極做實防疫“雙軌”責任制和防疫員 “不合格淘汰制”;大力推廣“四季防疫”模式,推廣“免疫報告”制度,使“兩瘟四病”免疫率常年保持100%;推行規模戶自主化程序式免疫和散養戶定期報免式制度,切實降低疫病發生風險。為確保防疫工作落到實處,該鎮在每季度畜禽防疫時,對全鎮19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的畜禽防疫進度和質量逐村逐戶進行全面督查,重點加強標準化、規模場戶的監管工作。他們一是健全監管網絡,各村以村干部、小組長、防疫員等三方建立防疫責任機制;專業場戶采取自防和防疫員、鎮村干部監督防疫,并做好記錄,確保專業場戶免疫密度達100%。二是建立動物防疫責任制度,每個重點專業場戶都確定了一名防疫責任人、技術責任人等,進一步將責任明確到人。同時加強軟件資料的建設,要求每個養殖戶都必須建有各項技術檔案和免疫檔案,并做到填寫規范;防疫人員必須規范填寫好防疫登記表;規范建好各種防疫檔案,盛紅畜牧已建立電子檔案,實行電腦化管理。三是強化消毒監管,要求所有專業場戶規范建好消毒池,常年保留有效消毒液,并做好經常性的環境消毒工作。四是強化封閉式飼養的監管,教育專業場戶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對禽舍窗戶、通風口加設防鳥網,養殖場禁止外人進出,真正做到封閉式飼養。
目前,鴉鵲嶺鎮涌現出一大批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畜禽養殖戶,已建立飼養生豬“150”、“500”和規模化養雞場等規模養殖戶達100多戶,已建成的有85棟。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還帶動了鴉鵲嶺鎮家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該鎮的牧童、金和、梅店、海云、鳳凰觀等村相繼大規模發展蛋雞和肉雞養殖,年出籠肉雞100萬只的興和牧童規模標準化養雞場的建成投產拉動了全鎮養雞業大發展。其次年出籠肉兔10萬只的規模標準化養兔場的建成投產更加推動了該鎮養殖業的發展,鴉鵲嶺鎮現已基本形成了西、南以養豬、養雞為主,東、北以養豬、兔為主的畜牧業養殖產業鏈,全鎮的畜牧業養殖得到空前發展。
產業化的經營拉動一方地方經濟
產業化的經營離不開鴉鵲嶺鎮販豬、養豬三位當地家喻戶曉的能人。以“南下賣豬”而聞名的全國勞動模范史光權,他與販豬大戶萬世兵共同發起,2008年12月組建了萬發畜牧專業合作社,是專門從事生豬養殖、交易、屠宰等一條龍的生豬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9年實現經營收入2億多元,成員戶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極大地促進了鴉鵲嶺鎮及周邊縣市的生豬養殖和營銷產業做大做強。今年9月27日上午9時許,200多名參加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驗交流會的代表在國家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湖北省副省長趙斌的帶領下,參觀了宜昌萬發畜牧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里,陳曉華、趙斌等一行一邊聽解說員講解,一邊仔細了解合作社的組織機構、章程、服務功能、發展規劃等。參觀結束時,陳曉華、趙斌勉勵萬發畜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萬世兵,要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依法辦社、依章辦事,不斷提升合作社自我發展能力和規范化管理水平,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更好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田圣紅經營一家糧食加工廠,利用加工剩余的米糠,辦起有500多頭優良繁育種豬的畜牧場,每年為市場提供上萬頭優質種豬苗。養豬專業戶究竟如何做大?田盛紅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養豬也要抓機遇,比如現在,國家鼓勵財政補貼就是一個難得的市場機遇。”
榜樣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販豬大戶史光權、萬世兵,養殖大戶田圣紅為鴉鵲嶺鎮生豬產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樹立了楷模,成為生豬產業化市場型龍頭。有了他們的示范效應,加上鎮政府以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服務、典型帶動等有效措施,建起了一批年出欄過萬頭的生豬示范村。目前,“三外”豬因品質較好,在廣東市場深受歡迎。鴉鵲嶺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郭仁憲介紹說:“鴉鵲嶺養殖的‘三外’豬每公斤比普通豬高出一至兩元,農民得到更多實惠,2009年全鎮農民存款在湖北省名列前茅。”
如今,鴉鵲嶺鎮生豬產業鏈越拉越長,在組織建設上,他們做實做強,規范生豬產業協會和萬發畜牧專業合作社;在規模養殖上,他們已建成生豬出欄過萬頭村15個,建成生豬生產小區39個;在深加工上,他們一方面積極把生豬屠宰場做大,提高屠宰量。另一方面迅速推進萬發畜牧專業合作社仔豬冷凍深加工項目,全力抓好規劃和服務工作,讓該項目早日建成,使農民不再賣豬難;在生豬銷售上,他們已有過百人的銷售隊伍,每年銷生豬50多萬頭,營銷網絡遠及湘、渝、云、貴、川、粵,一年營銷額3億多元,為農民直接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
乘風破浪正當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今天,鴉鵲嶺鎮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活力,正向湖北生豬第一鎮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