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1/22 14:29:00
來源:S--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閱讀數:
草原是我國面積*的綠色生態屏障。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草原保護建設,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退牧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草原生態惡化的勢頭得到了一定遏制。為實現草原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國務院決定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每年安排資金134億元,主要用于禁牧補助、生產性補貼和草畜平衡獎勵等??茖W合理使用補償資金,切實發揮生態補償的作用,開展全國草原資源與生態狀況定期監測,及時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信息服務,是十分必要的。
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是依托現代信息傳感和物聯網技術,通過對動物個體進行標識,將牲畜出生、流通以及屠宰過程中的動物養殖、防疫、檢疫等基礎信息匯總到中央數據中心,對動物及動物產品進行全程監管,實現對動物防疫和動物產品安全的可追溯管理。《動物防疫法》和中央“一號文件”都要求建立追溯系統,這對提高我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動物產品安全監管能力、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將發揮重要作用。畜牧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
畜禽養殖管理信息系統功能增強
在一部分規模化、集約化高的養畜禽養殖場,管理生豬生產的計算機系統中存儲有分娩、死亡、生長、出售、飼料比例和管理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數據和信息,可以分析、預測豬的銷售、交配、產仔母豬所需飼料、豬種退化以及*良種替代;還可根據存儲的育種和品質資料、母豬級別指標、營養效果、豬仔生產和市場價格等數據,分析經濟效益和價值等。管理奶牛生產的計算機系統存有每頭奶牛的健康狀況、產奶量、繁殖與生活史、食物供給量等數據,并具有自動識別每頭奶牛、自動記錄其產奶量、自動配給精粗飼料、自動測定和記錄每頭奶牛的體重、體溫、奶牛質量和健康狀況等。這樣,既可降低飼料成本,減少醫藥開支,又明顯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經濟效益。
設施養殖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畜牧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趨勢越發明顯,養殖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自動化、數字化技術為平臺,通過模擬生態和自動控制技術,每一個畜禽舍或養殖場都成為一個生態單元,能夠自動調節溫度、濕度和空氣質量,能夠自動送料、飲水、產品分檢和運輸。
四川省雙流縣扶持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全面推進種豬、蛋雞、肉雞、種鵝、肉牛場等11種畜禽的智能化養殖;山東省高青縣努力發展智能化生態養豬,有效降低了養殖風險;廣東省廣州市建成了污水、污物、污氣零排放、全封閉、環境全自動控制的現代化養豬場。獸醫信息化管理能力增強
獸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日趨完善
為了提升獸醫技術服務水平,各地紛紛建設了獸醫信息服務平臺。浙江省以畜牧獸醫信息網為基礎平臺,在省級建設全省動物防疫預警指揮、全省生豬產銷形勢分析預警、省外調入動物評估和流通監管等系統,在市縣建設畜禽防疫、屠宰檢疫、質量安全溯源、動物衛生執法等信息化管理系統,推進了全省畜牧獸醫行業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提升畜牧獸醫工作的準確性、時效性和權威性。天津市武清區率先建成全市第一個養殖防疫信息平臺,集奶牛綜合服務、動物疫病防控、生鮮乳質量監管追溯于一體,將全區奶牛養殖小區全部聯網,形成系統的養殖檔案、防疫檔案、奶牛系譜檔案等電子數字信息庫。不僅使各養殖小區實現了信息高度共享,而且使養殖管理工作也由傳統的經驗管理向定量分析、專家指導、數字管理方向轉變。
動物衛生監督信息網絡化程度不斷加強
農業部建立和完善了中國動物衛生監督網,構建成了全國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平臺,提高了監管水平,完善了監管手段,實現了資源共享,做到了信息傳遞的網絡化、高效化。江蘇、浙江和上海三地畜牧獸醫部門共同開展了地區間動物防疫及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合作,強化資源共享與信息互通,建立了“長三角”畜禽生產、加工企業數據庫,畜禽生產、加工、經營企業質量安全誠信數據庫等。廣東深圳的豬肉在全國率先有了“電子身份證”,養殖、檢疫、流向等全程實現電子管理,有效遏制了私宰肉流向市場。黑龍江省大慶市率先研發了全國首套動物衛生監督管理系統,已在全市肉聯廠、屠宰場推廣使用,構建起一張覆蓋全市范圍的動物衛生監督大網絡。
核心項目
全國草原防火信息及應急通信指揮系統
全國草原防火信息系統
該系統是由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組織實施,北京大陸康騰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一套集草原火情報送、火災撲救指揮為一體的軟件信息系統。
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3S(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以及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構建草原防火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設置草原火災模型和撲火預案,其建設內容包括:草原防火信息報送和業務管理子系統、草原防火Web GIS(網絡地理信息系統)子系統、草原火災撲救指揮子系統及草原火場三維模擬顯示子系統等。
該系統已于2009年正式通過驗收,具體實施范圍包括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農業部草原防火指揮部辦公室),列入《全國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十一五”建設規劃》的48個I、II級草原火險市(地、州、盟)和266個I、II級草原火險縣(市、旗),26個未列入I、II級火險區但包含I、II級草原火險縣的市。
全國草原防火應急通信指揮系統
采用技術先進的衛星通信傳輸手段搭建全國草原防火應急通信指揮系統。即在現場采用衛星應急通信指揮車的一鍵對星衛星端站,縣、市、省和部級采用衛星固定站,從而形成了部級至省級、市級、縣級,省級至市級、縣級、現場,市、縣級至現場、縣級至現場的四級雙向互通的通信傳輸平臺。每級的草原防火應急通信指揮系統均由指揮中心地面固定站系統、衛星應急通信系統(集成在衛星應急通信指揮車)、現場信息采集系統3個分系統組成。
目前正在申報階段,并未正式開始實施,計劃建設地點為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農業部草原防火指揮部辦公室)、所轄15省(自治區)及21個列入I級草原火險市(地、州、盟)、31個列入II級草原火險市(地、州、盟)及272個I、II級草原火險縣(市、旗)及內蒙古錫盟、呼盟等森林武警部隊、黑龍江省農墾總局。
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
該體系由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施建設,實施時間為2005年~2015年,范圍將覆蓋全國,涉及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
該體系是以動物標識編碼為數據軸心,將牲畜從出生到屠宰歷經的防疫、檢疫、監督工作貫穿起來,利用互聯網和GPRS網絡把生產管理和執法監督數據匯總到數據中心,建立從動物出生到動物產品銷售各環節一體化全程追蹤監管的管理系統。
主要通過畜禽標識申購與發放管理、動物生命周期全程監管、動物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這3個方面的管理流程來實現動物標識及疫病的可追溯。
畜禽標識申購與發放管理流程:通過耳標申請、耳標審核、耳標審批、編碼生成、下達編碼、耳標生產、耳標簽收和耳標發放等程序,實現耳標編碼的統一生成和耳標生產、收發、使用的全程監控。
動物生命周期全程監管流程:在動物飼養、運輸、屠宰的全部生命周期中,利用移動智能識讀器采集并傳輸規定數據信息到中央數據庫,實現對防疫、檢疫、監督工作和動物運轉軌跡的實時監控。
動物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流程:通過對屠宰動物的耳標注銷和條碼轉換,并對動物產品進行標識,實現對動物產品的全程可追溯。
2006年,在北京、上海、四川、重慶4省(市)實施動物防疫標識溯源試點工作,應用二維碼溯源標識、移動智能識讀器、電子票據打印設備、中心數據庫及數據分析軟件等,所有技術指標達到系統設計要求,取得了寶貴實踐經驗。目前,動物標識及疫病溯源體系在全國建立并廣泛開展,體系網絡覆蓋全國所有省、市、縣,涵蓋32個省級機構、472個地市級機構、3941個縣級機構,注冊使用單位已達40523個(包括鄉鎮機構)。
中國獸藥信息網站及獸藥信息數據庫系統
該系統是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農業部獸藥評審中心)于2002年建立的公益性政府涉農類獸醫獸藥行業專業網站,是履行獸藥監督管理職能、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官方網站,是實現政務信息公開、服務企業和社會公眾互動交流的獸藥行業專業信息平臺。
中國獸藥信息網站(www.ivdc.gov.cn)主要采用網絡、數據庫以及服務器系統和安全管理等技術,利用TRS(文本檢索系統)、WCM(網站內容管理)系統構建了網站平臺。通過制作網站頁面模板,設置用戶權限,編發文檔,實現了信息采集、編審、發布系統化管理。2008年,中國獸藥信息網正式改版,重新設計了主頁子頁,規劃了系統頻道及欄目,內容力求簡潔、規范和標準化,逐步建立了較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安全管理系統,包括信息發布、后臺采編發、獸藥數據庫、郵件、防病毒、網絡管理等系統。
網站開辟了新聞動態、通知公告、地方新聞、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獸藥政務以及相關的參考資訊等二十幾個欄目。登錄網站可及時了解行業動態。獸藥信息數據庫系統中包括獸藥產品、生產企業、法律法規等10個數據庫,現有18.4萬條記錄。用戶只需輸入相應的關鍵詞,即可了解獸藥產品的批準文號、生產許可證號以及相關生產企業的信息,獸藥數據庫便于獸醫行政管理部門、相關企業及用戶,了解獸藥審批注冊等情況。
中國獸藥信息網已經成為國家獸醫藥品監管政務信息的重要發布渠道。曾先后五次榮獲涉農網站百強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