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2/3 15:00:00 來源:金農網 閱讀數:
偶然的一次發現,使中寧縣恩和鄉朱臺村農民宋席君和互聯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使她干了3年的養豬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那是2000年3月,宋席君從中央電視臺7套《農網之友》的“科技鵲橋”節目中看到,一位四川農民通過互聯網信息成為聞名遐邇的養殖大戶。“他能行,我為什么不行?”于是,宋席君每周都要到30多里以外的縣城網吧登陸搜狐等網站,查找全國各地生豬產銷行情,有時一周去兩次。
36歲、有著初中文化的宋席君是個敢想敢干的女人。1992年她將兩個孩子留給丈夫照看,自己走南闖北販賣枸杞,有了積蓄后又在自家責任田里試種了3畝蘋果樹,后來又將家門前的空地和蘋果園的一半改建成豬舍搞養殖,從5頭豬發展到400頭。宋席君走過了一條緊盯市場變化,不斷調整經營結構的創業之路。迷上互聯網后,她更如虎添翼。去年,她通過互聯網從四川、河南等地引進了優良的雜交母豬15頭,種公豬4頭,還引進了一批品種優良的仔豬。由于了解全國生豬產銷行情,及時調整存欄數量,去年全年出欄生豬700多頭,年收入達6萬多元。
為了形成規模,擴大市場,宋席君將村里養豬的婦女組織起來,成立了朱臺村新型經濟組織———婦女養殖運銷協會,由她負責傳授養豬專業知識,查詢互聯網上產銷信息,并解決姐妹們在生豬飼養、疫情防治、運輸、銷售方面的問題。協會成立后不斷吸納新會員,村里37歲的蔡玉蓮因家庭困難想搞養殖而沒有資金,宋席君便主動提供仔豬、飼料、技術,并幫助她銷售,使當年出欄30多頭生豬的蔡玉蓮走上了致富路。
在宋席君的幫助帶動下,目前,全村以婦女為主的養豬專業戶發展到285戶,全村年出欄生豬1萬頭,僅養豬一項可創收100多萬元,廣大婦女撐起的養豬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永不滿足現狀的宋席君對記者說,她下一步的設想是,搞一個四位一體的生態養殖鏈:生豬→糞→果園→沼氣。計劃從今年起,投資30多萬元,新建豬舍50間,引進種母豬50頭,育肥生豬1000頭,建一個規模較大的養豬場。同時,上一臺微型顯微鏡,建立自己的病檢室;備一臺電腦,形成自己的“互聯網”;籌建一個沼氣池,形成生態型的庭院式養殖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