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2/8 14:52:00 來源:中國養殖網 閱讀數: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有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山村,名叫黃厝村。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向往山外的生活,紛紛外出打工闖世界。然而2003年,一位名叫黃東興的年輕人,卻辭去廈門市里的穩定工作回到老家,村民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林鳳萍:“奇怪,這個人怎么會突然間跑回來,那么好的工作不做,家庭條件又那么好,為什么回來在山上這樣。”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許銀錫:“哪有一個大學生忽然跑回來干這種農活,這跟我們普通的農活不一樣,而且他在那邊公路局是有一個穩定的工資。”
讓村民們納悶的是,以前從來沒有干過農活的黃東興竟然把家搬到了山上,而且日復一日的干起了農活。2004年,黃東興開始在山上實施自己的創業計劃,因為這個創業計劃,他曾欠下了一百萬元的債務,但也是靠這個計劃,四年后他在山上創造了一千萬元的財富。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黃志峰:“他現在一年的工資肯定比市長還要高了。”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黃全福:“他一年掙個幾百萬是沒問題啊。”
黃東興在山上創業時,飽受艱辛、負債一百萬元,四年后他擁有了一千萬元財富,這一切都是他在城市中處于困境時看到的一條新聞所引發的。
黃東興1993年考上南京市的一所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廈門市一家公路局工作。 父親黃金元為了打消黃東興在城市生活的后顧之憂,在市區給他買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商品房。
黃東興的父親黃金元:“城市和農村差別很大,希望他在城里好好工作,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活環境,我們也就放心了。”
誰都沒有想到,這套房子竟成了2003年黃東興辭職返鄉的導火索。兒子辭職回家,不僅徹底擊碎了父親對兒子的美好期望,更讓黃金元生氣的是,兒子跑回老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父親果園里的部分荔枝樹,為自己的財富計劃騰地。
只是因為一條新聞,黃東興就沖動的跑回老家要搞農業,先不說這項目到底行不行,父親首先不看好黃東興。黃東興離開農村已經十多年了,父親不相信這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小兒子能在農業項目上有所作為。于是,父親提出讓黃東興上山打理果園,親身經歷一下做農業的艱辛。
黃東興的父親黃金元:“這一年考驗不成功的話,一年的損失不大,如果把荔枝挖了,他不干了,損失就大了。”
2003年春節剛過,黃東興一個人住到了山上,他每天給荔枝樹修枝澆水、打理果園。沒有干過一天農活的他,雙手很快打起了水泡,結上了老繭。
黃東興:“整個手上的皮好像都變厚了,我老婆在城里面,有時候摸他一下,她都說不要摸不要摸,都給他刮破掉。”
為了向父親證明自己確實能吃苦,黃東興每天都在山上拼命干活,可父親卻變著法子給黃東興施壓。
黃東興的父親黃金元;“把活加重,各方面約束他,看他到底能不能承受的了。”
黃東興:“下雨天還是繼續在果樹下面鋤草、拔草,不敢休息,怕給他看到了說,喜歡偷懶的人怎么做事情。”
從此,父子倆就算徹底叫上了勁,黃金元想方設法的給黃東興布置農活,而黃東興對待父親安排的工作,從來不敢怠慢。
黃東興:“這一把鋤頭就是6年前我用的那一把,本來這邊還多出1厘米,這邊也多出1厘米,這邊可能還有4厘米左右,都磨小了,變成圓圓的。”
黃東興每天早晨5點起床干活,一直到太陽下山,中間很少休息,為的就是讓父親給他的財富計劃讓出2畝地。
黃東興:“心里有一個想法,以后肯定很有前途,有憧憬,有一股力量支撐著我。”
2003年夏天,黃東興利用果園的空隙,種起了南瓜,由于山上沒有水,黃東興就像這樣從山下一趟趟的挑水澆灌。
黃東興:“這有多遠,近的100來米 遠的200多米, 要爬這樣的山路,要爬坡,這是最低的。”
記者:“一天要挑多少趟?”
黃東興:“一天起碼要200來趟,這水一擔差不多有一百二三十斤。”
當時,黃東興就這樣每天往返山路200多趟,挑水澆灌。2個多月過后,他賣掉南瓜凈掙4千多元錢,讓父親對他的看法大為改觀。
黃東興的父親黃金元:“經受了真的是風風雨雨,最后考驗還是能頂的住,我就下決心支持他。”
2004年1月,父親做出讓步,答應挖掉一百棵荔枝樹,為黃東興的財富計劃騰地。那么,黃東興在山里面要實現什么樣的財富計劃。
記者:“這門怎么自己就開了?”
黃東興:“這是遙控門,在車子上用遙控器遙控。”
記者走進了這座聚集了千萬財富的大山,我們所有的疑團將一一解開。黃東興至今不愿向別人透露自己當初在城市時的生活處境,雖然那時有工作,有房子,但他的日子過的并不舒心。2000年,黃東興在城市娶妻生子,黃金元還特意為孫子起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黃俊城,寄托了他對子孫*的期望。
黃東興的父親黃金元:“叫俊城(進城),不要再回到農村,一定要進城去。”
看著黃東興事業平穩,家庭和睦,父親漸漸放心了,但他并不知道在城市生活的小夫妻倆有說不出的苦衷。
黃東興:“逛街時跟別人不能比。”
黃東興的妻子林桂萍:“盡管城里什么都好,什么東西都有,很充足,但是因為沒有錢,什么東西都買不到,所以就覺得很沮喪。”
隨著兒子的降生,家里的經濟負擔更加沉重,妻子當時在家帶孩子,光靠黃東興一人每月一千多塊錢的收入,難以維持全家人在城市的生活。
黃東興的妻子林桂萍:“我們交電費、水費、電話費就已經夠難了,因為我當時沒有上班。”
黃東興當時住頂層,沒事就會到屋頂上來透透氣,可每次透完氣,他都會感到更壓抑。
黃東興:“原來我們一家子就住在這邊,窗戶一打開看見人家住的都是別墅,感覺雖然比別人住的高,但是心里卻比別人矮。”
為了維持生活,妻子變賣了首飾,還在家做起了手工活。如果日子繼續這樣過下去,生活很難出現轉機。
黃東興:“如果自己出來創業,不一定說趕上他們,但至少有機會。”
2002年,黃東興從一條新聞中嗅到了商機,他沒和任何人商量就辭職回了老家。
黃東興:“就覺得還是回家,因為在城里面實在走投無路,呆不去了。”
究竟是什么新聞,讓黃東興放著城里的班不上、房子不住,跑回老家躲在山上干了一年的農活,人黑了也瘦了,村民們不明白黃東興吃這么多苦究竟為了什么?直到2004年春天,村民們驚奇的發現,黃東興挖掉了一百棵荔枝樹,在山上蓋起了房子。
黃永志:“大家議論,那個房子建那么好,就是說在建鋼廠。”
林鳳萍:“搞什么旅游、農家山莊之類的,很多人確實會這樣想啦。”
沒想到黃東興修的這些房子只是為了養豬,鄉親們都認為黃東興在瞎胡鬧。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以前養豬都是土農民,沒事干的人才會去干。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那個豬圈里面都很臭,我們又要去清理豬糞,大家都笑他,年輕人絕對不會吃苦的。”
其實,黃東興之所以有膽量花十幾萬元修建豬舍,就是因為他當時在城市生活的拮據,他認定那條新聞暗藏商機。
定位為“海上花園”的廈門市,2002年,開展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工作,全市共6個城區中有4個城區的養豬場被叫停。
廈門市翔安區畜牧局陳清次:“現在廈門可以養豬的只剩下同安區的一部分,還有翔安區的新圩鎮和內厝鎮,所以養豬的前景還是比較好的。”
“生豬禁養”使廈門的生豬自給率下降,黃東興的老家內厝鎮被化為可以養殖生豬的區域,他從這條消息中嗅到了商機。通過對廈門市生豬市場的調查,黃東興得知了更加讓他興奮的信息。
畜牧局:“廈門一年大概需求量雜8萬頭,每年只有2萬頭可以屠宰,主要靠外地供應。”
在鄉親們看來,黃東興花掉父親十多萬元修建一棟豬舍,根本不可能收回投入。但生豬禁養的新聞,讓黃東興對這筆投資很有信心,他相信只要把豬養起來就一定能賺錢,而最適合的地方就是父親的果園。
黃東興:“利用果園養豬一舉兩得,糞便在果園里就會消耗掉了,不會造成污染。”
黃東興相信“生豬禁養”會造成廈門市生豬供應不足,自己只要把豬養好就能賺錢。2004年6月,黃東興購進了150頭母豬,決定自繁自養。母豬要飼養一年以上時間才能產仔,這期間光飼料的開銷就需要十幾萬元,為了維持母豬每天一千元多元的飼料支出,黃東興只能厚著臉皮繼續四處借錢。
黃東興:“很頭疼,那時候沒什么面子可言,天天借錢。”
技術員許吉光:“那時候每天都跑上跑下的去借錢,一兩千元都借。”
2005年的9月, 母豬終于產下了第一批小豬,黃東興雖然累計欠債二十多萬元,但讓他欣慰的是,再熬4個月小豬就能出欄銷售了,自己的財富計劃即將實現。然而,受全國疫情影響,2005年的10月份,生豬價格快速下跌至虧損線以下,養殖戶虧本的消息不絕于耳,很多養豬廠在這場浩劫中倒閉。
飼料經銷商潘天課:“當時三元豬,3頭才一百元,有的都丟掉不養了。”
黃東興:“當時有一些業界比較權威的人士都預計,這次的低谷起碼要持續兩年多。”
養豬不但沒有改變全家人的生活,反倒背上了20多萬元的債務,因為看到“生豬禁養”的新聞,黃東興決定養豬,難道他的財富計劃就此終結了。
當時的生豬價格已經跌到了3元錢一斤,只要賣豬就要賠錢,可是不賣就意味要投入。黃東興那時的豬廠里存欄的都是母豬和小豬,他計劃冒險等到4個月后小豬長大了再出售。如果運氣好,趕上豬價回升,黃東興有可能賺錢,但如果豬價像 業界人士分析的那樣,持續低迷兩年,黃東興不敢想象。
黃東興:“那輸的話肯定慘目人睹,那就破產了,起碼欠50萬元。”
黃東興認為廈門市“生豬禁養”的消息,會造成廈門市生豬供應的不足,利用老家內厝鎮允許養豬的優勢,黃東興決定不跟風低價賣豬,而且還讓母豬繼續正常配種繁殖。
黃東興:“小豬一不賣,每個月都有200多頭,幾個月下來存欄量差不多一千多頭,裝不下,豬只能站這,一只挨著一只。”
母豬不斷繁殖,小豬一天天長大,黃東興的豬欄里,很快連下腳的地方都沒了,修建新豬舍成了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外債纏身的黃東興,再次找父親黃金元幫忙修建新豬舍,但此時的父親告誡黃東興休想再挖掉荔枝樹。
黃金元:“我是不想讓他發展了,能淘汰的就淘汰,不想叫他再養豬。”
父親以為不讓挖荔枝,黃東興就沒地方蓋豬舍。沒料到,黃東興竟然借款二十萬元,在原來的豬舍上邊加蓋了一層豬舍。養豬業陷入低谷,養殖戶紛紛放棄,逆境中擴大養殖規模,修建新豬舍,黃東興因此背負上一百萬元的債務。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說黃東興那么傻,豬價一直降,不賺錢,他還一直建房子。”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游人說他養豬肯定是養不成了,就是回來浪費家里的錢。”
黃東興被債務壓的快要窒息,此時,他再也拿不出母子倆在城市的生活費,只好把他們接來山上住。
記者:“你喜歡住在山上嗎?”
黃東興的兒子黃俊城:“不喜歡,因為山上連個伙伴都沒有。”
那時,黃東興豬廠的生豬存欄量已經達到了近2千頭,每天消耗五千元的飼料,飼料商開始拒絕賒帳。
技術員許吉光:“突然說不供應我們飼料,頭很疼,豬天天吵,天天叫 。”
就在黃東興感到絕望的時候,他想到了“生豬禁養”的新聞,一個想法在他腦海醞釀,黃東興找到飼料經銷商潘天課,而此時潘天課也正在為豬的行情而頭疼。
飼料經銷商潘天課:“看這種低迷的時候,差不多50%到60%都對這種前景看不好,有的把母豬都淘汰賣掉了。”
“生豬禁養”后,廈門生豬養殖量減少,遭遇市場寒流,一半的豬場倒閉,飼料業出現滯銷,只有黃東興還在擴大規模,并達到了2000頭的存欄量,潘天課決定賒銷飼料給黃東興,大家共度難關。
2006年7月,黃東興終于熬到了第一批生豬出欄,受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低靡了半年多的生豬價格回暖了。
黃東興:“哇,很多人都看到一線希望,等于是一頭大豬賣下來,還有幾十元錢的工錢。”
半年多積累下來,黃東興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養豬大戶。生豬價格回暖后,很多生豬經銷商找上門來收購,黃東興本可以誰出的價格高就賣給誰,但黃東興卻只和一位經紀人合作。
黃東興:“他到別的養殖場去收豬,然后再到我里面去挑,就會交叉感染,不安全。”
2006年底,生豬價格回暖后,黃東興每天都要過秤銷售十幾頭生豬。黃東興從來不讓人進豬圈抓豬,他的豬按照統一批發價只賣給一位生豬經紀人,雖然價格上有一定的損失,但是至今,黃東興的豬場從在沒有發生過疫情。
現在,黃東興的生豬存欄量三千多頭,是廈門市翔安區*的生豬養殖戶。兩年多來,黃東興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積累了一千萬元的財富。
黃東興的父親黃金元:“我說如果再多挖幾棵荔枝樹,我也舍得,不會像剛開始的時候舍不得挖荔枝樹。”
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村民:“他實干、不說話、靜靜的干,有頭腦,有遠見。”
不久前,黃東興的創業案例獲得了全國青年創業一等獎。當初他從看到一條新聞后開始創業,現在黃東興也成了當地媒體報道的新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