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2/14 10:09:00 來源:南方農村報(廣州) 閱讀數:
作為農民組織,廉江市和寮鎮“和興養豬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歷程,雖與“化州養豬協會”不盡相同,但二者內在的發展階段,卻驚人地一致。
12月5日下午,在廉江市和寮鎮,記者見到了“廉江市和興養豬專業合作社”前理事長潘耀光,這位曾經名聲在外的“廣東省首家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現在一門心思都放在擴建自己的第三個養豬場上,曾經的合作社,他已不再關注。
“合作社一開始在政府的支持下搞得紅紅火火,但搞了兩三年,沒什么成績。”潘耀光告訴記者,由于對合作社發展的失望,他在“主政”一屆之后,毅然辭職。
2006年底,由于養豬疫情復雜,和寮鎮的許多養殖大戶開始了聯合防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初,嘗到甜頭的養豬大戶們開始商量建立合作組織、維護養豬戶利益的問題。
2007年8月10日,“和興養豬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隨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在短期內迅速發展,一年之內,和寮鎮的50個養豬大戶全部入社。
“政府扶助合作社,一方面是為了促進本地區養豬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樹立一個合作社建設的標桿。”潘耀光回憶,在合作社剛搞起來的時候,隔三差五有人過來“取經”,地方政府賺足了面子。
然而,隨著合作社在全國各地的發展,“和興養豬專業合作社”的示范意義日漸遞減,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少,光環褪色的合作社,漸漸提不起政府的支持熱情。
潘耀光告訴記者,合作社在發展的過程中,對政府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什么事情都想找政府解決,這與當初成立合作社時發揮養戶自主性的初衷,明顯是背道而馳。
2009年,潘耀光辭去合作社理事長職位,此后,和寮鎮的很多養豬戶也和他一樣,雖然掛名還是合作社的社員,但實際上,卻已經不再關注合作社。
合作社漸成形式,但并不代表養戶不再需要合作組織。潘耀光向記者透露,近兩三個月以來,和寮鎮的一些養戶又在籌劃成立一個新的合作社,現在正在動員他加入。
“他們讓我去當社長,我還在考慮。”潘耀光告訴記者,他的顧慮是,如果新合作社重走原來合作社的老路,那一切還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