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2/21 10:45:00 來源:姑蘇晚報 閱讀數:
相城區十圖村,有一個養豬大戶,他的名字叫史文龍。五十出頭的他原是湘城電扇廠職工,2000年電扇廠倒閉成為一名下崗職工。但他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由一個下崗職工成長為一個自主創業的再就業明星。
第一桶金掘到萬余元
2000年,電扇廠破產倒閉,史文龍也一下子由集體企業的正式職工變成一名下崗職工。端了十幾年“鐵飯碗”的他,同其他下崗職工一樣,都有一種“失落感”,思想轉不過彎來。
不久,妻子也下崗了。為了生存,他們夫妻倆到處求職,但卻處處碰壁。今后的日子怎么過?面對當時的現實,想到現在許多人都開始搞副業,收入都還比較可觀,于是夫妻倆一合計,決心辦一個養豬場。說干就干,打定主意他就心急火燎地行動起來,籌集資金2萬元,村委會考慮到他們夫妻倆都是下崗職工,同意把軋米廠的舊廠房租賃給他們。他立即引進了50多頭豬仔,開辦了小型養豬場,堅定地邁出了自主創業第一步。
當年年底,50多頭豬都以較高的價格賣出,獲利1萬多元,史文龍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1萬元凝聚著自己勤勞的汗水,體現了自身的價值。
建起“標準化養豬場”
第一年的成功經歷為史文龍注入了新的動力,加上受報刊、電視上有關新聞報道的啟發,他已不滿足于小打小鬧。他認為,要想事業得到大發展,就必須擴大規模,創造規模效應。
他的想法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夫妻倆立即籌集資金近20萬元,買下軋米廠廠房和邊上的一塊空地,建起了一次可容納300多頭豬的標準豬場。規模擴大了,科技也要跟上去,他經常閱讀有關養豬方面的書籍,學習科學養豬的方法,并經常走訪那些有養豬經驗的高手。通過和他們的交流積累更多的養豬經驗,現在只要問起他養豬的心得體會,他總能侃侃而談。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辛勤勞動下,終于又一次獲得成功,第二年獲利10多萬元。
致富不忘回報社會
現在,史文龍的養豬規模越來越大,在發展的同時他始終不忘回報社會。由于養豬場規模擴大,人手不足,他無條件吸收了2名下崗職工,給了他們重新就業的希望。
由于豬的排泄物直接沖入水里會造成水質的嚴重污染,為了不給養殖水產的養殖戶造成損失,史文龍在自己的養豬場邊上建造了一個大水槽,專門將豬的排泄物儲存在水槽里,附近的農民種菜有需要的都可以隨意去取,不收任何費用。這樣,不僅可以保護水質,也可以讓農民種出更好的莊稼,也為十圖村的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
但史文龍總是笑笑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自己賺錢固然好,但也絕對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 ”多么樸實的話語,卻體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無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