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石門縣養殖業快速增長,成效卓著的發展時期,全縣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養殖水平不斷升級,生豬、家禽、草食動物三大優勢產業效益凸現,保證了全縣養殖產品充足供應。
2010年,石門縣實現養殖業總產值24.2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23%;農民人均養殖業收入達到4870元,比2005年增長1倍多。2010年生豬出欄90.11萬頭、家禽出籠2350.12萬羽,比2005年增長16.71%和22.34%。
“十一五”期間,石門縣投資266萬元在白云鄉竹壩村建起了全省惟一的馬頭山羊原種場,修建標準化欄舍1000平方米,硬化道路5公里,有一級馬頭山羊種羊近1000只,現已入圍*生態養殖示范場項目建設。投資4000萬元在白洋湖建起了省一級盛旺達生豬原種場,建標準化養殖場房32棟,面積26000m2,存欄原種和二元種豬1300多頭,年出欄種豬、肉豬2萬頭以上,達到電腦監控、自動給水、清潔、控溫的現代化養殖標準,居全省一流水平。
目前,石門縣擁有畜、禽、水產良種繁殖場17家,其中省級以上6家,是湘西北規模*、水平最高的家禽良種繁育基地。“十一五”期間,石門縣畜牧水產局充分發揮品種資源優勢,不斷提高養殖品種的優質率,把品種改良作為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點來抓,為廣大養殖戶免費提供凍精、液氮等技資服務,把肉牛品改工作普及到全縣各個鄉村和養殖大戶,年生產雜交牛達到1.5萬頭以上,直接為農民增加養殖收入2250萬元,生豬品改良種覆蓋率達到80%,家禽、山羊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60%、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