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14 11:44:00 來源:中國養殖網 閱讀數:
在竹溪鎮春秋村7組,有一位叫陳代平的村民,他在廣東打工養奶牛6載,2008年懷揣技術返鄉辦起奶牛養殖場。他以3頭奶牛起家,在兩年時間里規模擴大到20頭,年產值達48萬元。今年,為他決定在村里建起了占地400平方的奶牛場,規模發展奶牛養殖,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他鄉養牛6載返鄉辦起奶牛場
1月7日,記者走進竹溪鎮春秋村英平奶牛養殖場,陳代平正在奶牛場清掃圈舍里的糞便,他的妻子則忙著給奶牛喂草料。養殖場里共有產奶奶牛10頭,小奶牛10頭,它們見有陌生人來,發出“哞哞”的叫聲。他說:“飼養奶牛就跟帶孩子一樣,需要用心去關懷它們的成長。”
據了解,2001年前,陳代平和妻子一直在家種田,盡管起早貪黑地勞作,可一年到頭還掙不上3千元的純收入。為補貼家用,2001年10月,陳代平只身前往廣東打工,因為沒技術不能找到高薪工作,他只好進了一家小型的奶牛場當清潔員,每個月只有1600的工資。因為工資低,陳代平一進奶牛場就下定決心要學好養殖技術,等技術成熟后到大型的奶牛廠上班。
在奶牛場打工的日子里,每天,陳代平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從不休息,只要一打掃完奶牛場,他就跟著飼養員學習飼料調配、奶牛防疫治病知識。奶牛場老板見陳代平既勤快又辛苦,一人能干兩人的活,便將他的工資漲到了2500元。
在奶牛場打工一段時間后,陳代平發現飼養奶牛是個不錯的致富門道,并萌生了回家飼養奶牛的想法。在妻子的鼓勵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初,陳代平花2.44萬元從自己打工的奶牛場購買了3頭產奶牛回家,養起了奶牛,然后以滾動發展的方式在2年時間內,把養殖規模擴大到20頭,有10頭產奶牛,10頭小奶牛。
收割村民過季蔬菜降低養殖成本
“要提高奶牛的產奶質量,冬季青飼料不能間斷。”陳代平介紹,由于冬季黑麥草長得慢,供給不了20頭奶牛的食用量,縣內又沒有專門種植黑麥草出售的人,而到縣外拉黑麥草飼養成本又太高,如何才能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是陳代平夫婦一直思考的問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本村許多村民地里過季變老的蔬菜不但賣不掉,還要花時間把它清理掉。如果從村民手里將這些過季變老的蔬菜收購過來,不但可以解決飼養奶牛青飼料不足的問題,還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于是,他和臨近的蔬菜種植戶商量,要他們將地里過季變老的蔬菜以20元每畝的價格賣給自己,自己雇人去收割,并承諾收菜的時候將菜連根拔起,方便蔬菜戶播種下茬蔬菜。蔬菜種植戶見過季蔬菜太老,在市場上根本無法銷售,反正變不成錢,播種下茬蔬菜,每畝不但可以省下200元的人工清理費,而且還可以增加20元的收入,很樂意地答應了陳代平。
陳代平告訴記者,家里的20頭奶牛每天要吃800斤青飼料,在市場上購買青科飼料最便宜也要0.3元/斤,20頭奶牛一月就要吃掉7200元的青飼料。每畝過季白菜可以收割1000斤,一個月需要24畝,要付費480元,收割的人工費需要4000元左右,與蔬菜戶合作,每月僅青飼料一項就可節省3000元。
通過親朋好友建立銷奶網絡
奶牛養起來了,怎樣將牛奶銷出去又成了困擾陳代平夫婦的又一難題。
據陳代平的妻子介紹,當初他家產的牛奶很不好銷,2008年,她把奶牛產的奶拿到城里去賣,根本就沒人相信也沒人敢買。她說:“創辦奶牛場時,買奶牛、修化糞池、建牛舍等花光了家里的存款,而3頭產奶牛每天要吃上300多元錢的飼料,加上奶賣不出去,為了不讓牛挨餓,每天家里人只好裹著肚皮過日子。
牛奶不暢銷,讓陳代平把心一橫,反正都是虧損,找親戚借了20萬元作為運作資金,通過親朋好友的關系把牛奶免費送給城里人喝,讓他們養成喝自己場里牛奶的習慣,等時機成熟后再斷奶。
2008年10月,陳代平夫妻通過親朋好友開始向城里免費供奶,不少喝過陳代平的牛奶的人都說奶新鮮、純,陳代平則在免費送奶的同時,與這些人建立了聯系。2009年1月,陳代平感覺牛奶市場趨于穩定,便停止了免費供奶,接受贈奶的人們突然喝不到牛奶,紛紛打聽牛奶的來源或給陳代平打電話要求訂奶,依靠這樣的方式,陳代平將牛奶的銷路越拓越寬。2010年,陳代平將養殖規模擴大到20頭,實現了月收入2萬元,年收入24萬的目標。
談到下步打算,陳代平說:“我想穩扎穩打的走下去,將奶牛場擴大到50頭,然后再吸納10個留守村民,教授他們養奶牛技術,給奶牛他們代養,為他們發工資。并注冊鮮奶商標,以生鮮牛奶送入戶的方式,進軍全縣牛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