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2/9 14:26:00 來源:中國畜牧街 閱讀數:
大雁鵝又稱朗德鵝、雁鵝,是著名的肥肝專用鵝,其早期生長快,體大毛純,胸腿發達,肉質鮮嫩,體重可達7-8kg。小鵝瘟是由鵝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敗血性傳染病,主要侵害3-7日齡的雛鵝,最遲可達30日齡,以出現消化道和神經癥狀為特征,該病傳播迅速,死亡率高,發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都可發生,與雛鵝的數量、飼養管理、衛生消毒、天氣等因素有關。大腸桿菌病是一種能以多種病型表現的疾病,其發病與環境因素密切關系,在臨床上多以原發或繼發于其它疾病出現。筆者于2005年5月診治了一起大雁鵝暴發小鵝瘟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的病例,現報道如下。
1.發病情況
當地養殖戶成某,混合飼喂了不同批次孵化的7~30日齡的大雁鵝80只,在果園中地面散養,果園經常澆水,地面潮濕。5月中旬開始發病,曾用小鵝瘟抗血清、氟哌酸治療,效果不明顯,7天死亡79只,死亡率達98.8%。相鄰圈舍飼喂的鴨、雞無發病情況。
2.臨床癥狀
病初個別鵝無任何癥狀突然死亡幾羽,多數鵝表現為精神沉郁、乏力,彎頭縮頸,臥地不起,不愿走動。食欲減少或廢絕,飲水量增多。下痢,排黃白色水樣和混有泡沫的稀糞,肛門周圍被黃白色稀糞污染。有的病鵝搖頭、甩鼻,呼吸急促。眼球變白。病鵝死前有神經癥狀,兩腿似游泳狀不斷劃動,頭部上仰,呈角弓反張,很快死亡。
3.病理剖檢
最急性死亡的病例無明顯變化,僅見小腸粘膜腫脹、充血,表面附有灰黃色粘液。病情稍緩的,羽毛松亂,干腳,眼球混濁、變白,甚至失明。頭部腫脹,皮下水腫,有大量炎性黃色或帶血膠凍樣滲出物。口腔、鼻腔中積有大量粘液,咽喉部、氣管上部有淡紅色粘液,氣管上部有出血斑。十二指腸充血,腸粘膜廣泛出血,腸內容物灰黃色有粘性。空腸、回腸粘膜出血,腸粘膜易駁落,腸內容物呈灰黃色,外包粘膜,狀如香腸,堵塞腸腔。直腸粘膜有少量出血點。肝臟腫大、郁血,色深,質脆。脾臟腫大,易碎。腎腫大,郁血,色深,易碎。心包腔積液,心包膜增厚,有的心胞有出血點。
4.實驗室診斷
4.1 涂片鏡檢 取病死鵝肝、脾、血液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單個或成對的中等大小,兩端鈍圓的陰性桿菌。
4.2 細菌培養 以無菌操作取心血、肝、脾病料,接種于普遍瓊脂培養基和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20h,可見有灰色,稍隆起,圓形,濕潤的直徑1~2mm的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生長有圓形,表面光滑的粉紅色菌落。
4.3 生化實驗 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乳糖、甘露醇、山梨醇,均產酸產氣,不分解蔗糖,不分解尿素,產生靛基質,不產生H2S,v-p試驗陰性,mr實驗陽性。
4.4 血清中和試驗 取待檢血樣3份,3000r/min離心15min分離血清,在瓊脂平板上打孔,分別點待檢血清及標準小鵝瘟抗原進行瓊脂擴散試驗,份血清出現白色沉淀線。
4.5 藥效實驗 將分離菌均勻涂布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用自制的藥敏紙片進行藥敏試驗。結果對慶大霉素、恩諾沙星高敏。對卡那霉素、環丙沙星中敏,對土霉素、強力霉素、鏈霉素低敏或耐藥。
4.6 診斷結果 根據實驗室診斷及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為小鵝瘟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
5.防治
對圈舍撒布生石灰(因地面潮濕),交叉使用百毒殺全面噴灑。病鵝用小鵝瘟抗血清、氟哌酸治療,效果不明顯。
6.討論
6.1 該群鵝未注射過小鵝瘟疫苗,飼料中未添加抗生素,因圈舍地面潮濕,衛生條件差,條件性繼發大腸桿菌病、小鵝瘟發生,一旦發病后,病情急劇,病程短。雖用抗小鵝瘟血清及時治療,但大腸桿菌感染嚴重,以致于治療效果不明顯,死亡率很高,達98.8%。
6.2 養殖場有隔離帶的相鄰圈舍飼喂的鴨、當地白鵝、三黃雞、珍珠雞,都未見發病。而本群大雁鵝卻發病嚴重,從飼養管理上分析,該群鵝的圈舍潮濕,果樹密度大,采光度低,是引發本病關鍵因素,其他家禽圈舍、運動場地勢較高,相對較干燥。因而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地面干燥是防止本病一個有力措施。
6.3 大腸桿菌病有許多病型,如敗血癥、氣管炎、關節炎、眼球炎等,而本起并發的大腸桿菌病主要是眼球炎型,一旦病鵝眼球變白、失明,則以死亡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