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3/21 14:25:00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正確認識豬口蹄疫的免疫副反應
眾所周知,口蹄疫疫苗能對疫病有效地控制,但是疫苗需要經常注射才能達到效果,而且注射時間還須注意關鍵點的控制,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疫苗的效用。
疫苗的問題 據有關報道,疫苗中的致敏原刺激機體產生IgE抗體,而IgE是引起速發型過敏反應的主要抗體,IgE抗體最重要的生物特性是能致敏同種組織細胞產生變態反應。同時,機體在產生IgE抗體的同時釋放組織胺,五羥色胺及SRS-A激態、血清素等過敏介質,引起機體肺高血壓和全身低血壓,所以出現呼吸困難、肺水腫出血及可視黏膜發紺、全身瘀血等癥狀,豬在肺和腸的反應比較明顯。
人員問題 防疫人員責任心不強,免疫后未認真檢查豬群中有無過敏或嚴重應激反應,造成搶救不及時。
豬場管理問題 一些小規模豬場不具備自免條件而又自行免疫,在免疫時操作不到位,導致副反應較大;同時,由于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等日常工作不到位,間接降低了豬只的抵抗力,以致增加了應激副反應發生率。
操作問題 很多豬場沒有嚴格執行防疫操作規程,如防疫人員新老更替,業務不熟練,個別防疫人員消毒不嚴,防疫用注射針頭過短而達不到肌肉深度等。
豬的問題 豬只本身營養不良,甚至處于饑餓狀態下,這時免疫將引起應激,促使免疫力降低,而免疫副反應發生率提高。
如何區分豬口蹄疫與豬水皰病
豬口蹄疫
豬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動物。臨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膚發生水皰、潰爛為主。
病原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變性的特點。現已知的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每年又有新的血清型出現,每型之間臨床表現沒有區別,也沒有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亞型之間交叉免疫程度變化較大,亞型內各毒株之間也有明顯的抗原差異。
流行病學 病豬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發病期排毒量最多。水皰皮、水皰液、奶、尿、唾液及糞便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強,易于傳染。豬不能長期帶毒,病毒通過直接接觸傳播。污染的畜產品、飼料、草場、飲水和水源、交通工具、飼養工具都可成為傳染源。空氣也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口蹄疫傳播迅速,且可跳躍式傳播。發生沒有嚴格的季節性,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冬、春兩季易發生大流行。
臨床癥狀 病豬以蹄部的水皰為主要特征。患肢不能站立,常臥地不起,鼻鏡、乳房也常見到爛斑,哺乳母豬尤為常見。未斷奶子豬的口蹄疫常表現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病理變化 具有診斷意義的病變是心臟,心包膜有彌散性及點狀出血,心肌松軟,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的條紋,似老虎皮上的斑紋,又叫“虎斑心”。
豬水皰病 豬水皰病是由腸道病毒屬的豬水皰病病毒引起豬類動物蹄冠、趾間、蹄踵皮膚發生水皰和爛斑,個別病豬在鼻盤、口腔和母豬乳頭部也有同樣病變。該病毒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強,對一般消毒藥的抵抗力也很強。
流行特點 該病僅豬類動物易感,病豬和帶毒豬是重要的傳染源,它們的糞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皰皮、水皰液內均含有大量病毒。易感豬與病豬的直接接觸或經被污染的飼料、飲水、運輸工具等間接接觸均能引起發病。本病常年發生,在高密度飼養區傳播較快,發病率高達70%~80%,而死亡率低。
臨床表現 該病潛伏期2天~4天,體溫變化、蹄部和口腔病變等與口蹄疫病表現相似,另外有少數病豬出現中樞神經紊亂癥狀。
剖檢病變 除沒有虎斑心病變外,其余基本與口蹄疫病相同。
規模化豬場口蹄疫防控措施
口蹄疫傳播迅速、難于防治、補救措施少,一直被眾多專家學者稱為畜牧業的“頭號殺手”,為了避免由此引起的重大經濟損失,我們建議各種規模化豬場在實際生產中堅持做到以下幾點防控措施:
所謂“養重于防,防重于治”,因此,首先我們要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堅持“自繁自養”,不從疫區購豬,生產區和生活區隔離管理,無關人員不準隨便進入生產區。
每年春秋季節進行兩次高密度、高質量免疫,提高豬體對該病的免疫力。
嚴格消毒制度,環境、用具等用金維康1∶1000噴霧消毒,母豬用金維康1∶600清洗消毒;同時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非工作人員禁止與病畜接觸,注意消毒,發現身體不適盡快到醫院檢查。
藥物保健,銀翹散1000克+妙立素125克+莫維欣每噸料500克,每月一次,連用7天,預防病毒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