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3/25 11:06:00
來源:中國婦女網
閱讀數:
徐珍平雖然只有小學文化,卻是江蘇灌南縣遠近聞名的“養雞專家”,提起她,村里的人總是翹起大拇指,說她敢想敢干,勤于鉆研,據說還有一段不尋常的過去。
在辦養雞場之前,徐珍平和丈夫湯化春都是新安鎮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家4口人主要以種田為生,丈夫湯化春空閑時做點瓦工活。1988年,老父因病去世,留下來的是一大筆債務。1995年冬天,徐珍平把家中僅有的12個雞蛋拿給老母雞孵化,希望能多養幾只雞,貼補些家用,三個星期過去了,小雞出殼了,在寒冷的冬天,雛雞居然全部成活。半年后,這12只雞被湯化春拿到集市上換回了200多元錢。細心的徐珍平此時發現養雞利潤豐厚,回家便決定養雞。
萬事開頭難。對于湯化春來說,首先面臨的就是資金短缺,她拿出家中所有的積蓄,又東挪西借湊了2000元錢,蓋了幾間簡陋的雞舍,從鄰村一家炕孵廠購進了500只雞苗,開始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夫妻倆起早貪黑,精心照料著這500只雞苗,雞苗一天天長大,看著快出欄的草雞,夫妻倆喜在心里,計劃著草雞出欄后如何擴大養殖規模。就在這時,雞群突然爆發球蟲病,一夜之間死亡近300只,夫妻倆望著遍地的死雞,悲痛不已!那一年,徐珍平損失近萬元,養雞不但沒有緩解當時的經濟狀況,反而債臺高筑。
然而,徐珍平有著一種永不服輸的犟勁,“養雞不行,炕孵還不行嗎?”夫妻倆又決定搞炕孵,走自孵自養這條路。1998年春節,湯化春決定東山再起,在村里的幫助下,向信用社貸款2000元,未經過任何人指導,更沒有經過任何系統學習的情況下搞起了炕孵。炕孵設備完全是憑老湯頭腦想象而自制的,由于溫度掌握不準,21天后, 700只種蛋只孵出1只小雞!這一回,徐珍平夫婦傷心欲絕!
沒有了資金,徐珍平不得不停止養雞,繼續做瓦工維持家庭生活。養雞的失敗讓他意識到養好雞的關鍵是技術,他托在外地的親戚朋友買相關的書籍,自己邊看邊學,邊學邊做。經過長達1年的學習,她有了一定的養殖技術基礎。
2001年,在鎮村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徐珍平重新建起了養雞場,購置了小型的炕孵設備。那一年,徐珍平掘到了她養雞創業中的“第一桶金”。不但還清了所有的債務,還有點積蓄。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摸索與苦心研究,徐珍平的養雞經驗越來越足了,名氣也越來越大了。
2005年,養殖技術日趨成熟的湯化春不滿足2畝6分地的養雞場,她通過鎮政府協調,在新東村租了8畝地,辦起了興旺草雞養殖場,新建了近5000間標準化圈舍,購置了新式的炕孵設備,飼養模式也逐漸向市場行情看好的方向轉變,開始嘗試飼養綠殼蛋雞、良種肉雞,并在工商部門注冊了“蘇綠牌”無公害綠殼草雞蛋品牌,這些雞蛋全部銷往外地,供不應求。如今,她的雞場一年可出欄6萬多只雞,出賣雞苗30多萬只,一年下來,凈利潤可達30萬元。
徐珍平饒有興致地說:“我剛剛從互聯網學到的經驗,用雞糞發酵養豬,豬糞養魚,發展循環養殖、生態養殖?,F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畜產品的質量要求也提高了,將來從我家雞場出去的都是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
在她的影響下,村里村外的幾戶人家也辦起了養雞場。徐珍平不僅為他們提供優質的雞苗,還無償地提供技術服務,每次防疫都提前通知他們,為他們配送疫苗,無償地為他們供應中草藥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