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6/13 15:38: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閱讀數:
經過多年的努力,肉牛產業已成為張掖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成長勢頭最好、增收潛力*的特色優勢產業。6月2日,在蘭州舉辦的甘肅天然優質畜產品及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張掖市市長欒克軍提出,要盡快把張掖打造成中國西北肉牛產業第-大市。
三大優勢“孵”出牛產業
張掖曾經是河西糧倉,后來又是玉米制種產業大市。如今,養牛產業也在這里崛起。
6月2日,在蘭州舉辦的甘肅天然優質畜產品及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張掖市市長欒克軍談到張掖發展牛產業的諸多優勢時說,張掖地域獨特,是肉牛生長的天然疫情隔離區;張掖豐富的光熱資源,非常有利于肉牛發育生長;張掖飼養環境綠色生態,牛肉品質優質安全。
發展畜牧業飼草很關鍵。張掖不僅有草原3800萬畝,而且自1996年開始,玉米制種面積逐年擴大,如今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生產秸稈300萬噸以上。張掖市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成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牛每天消耗25公斤青貯秸稈,從育肥到出欄是4個月時間,消耗飼草3噸左右,目前僅張掖的制種玉米秸稈就能滿足100萬頭牛的飼草,這在全國也是*集中的草資源。
張掖是傳統農業地區,具有較長的養牛歷史,但長期以來農戶養牛一直以家庭散養,服務農業為主。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張掖市引進西門達爾、
夏洛萊等優良品種,進行了30多年不間斷的黃牛凍配改良,使得西門達爾為主的基礎母牛核心群建立了起來。國家肉牛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教授在張掖考察后認為:“張掖32萬頭西門達爾高代雜種基礎母牛群,目前在全國也是少有的單一種群”。該類群既能適應本地生長環境,又能適應農民飼養習慣,是張掖自己的優質肉牛類群。
規?;苿优.a業快速發展
截至2010年,張掖市肉牛飼養量達到77.3萬頭,比2007年增長44%;出欄19.7萬頭,增長70%;基礎母牛32萬頭,增長57%。肉牛產業已
成為該市農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增收潛力*的特色優勢產業。著名畜牧學家、中國工程院張子儀院士評價說:“張掖肉牛發展模式開創了國內肉牛規?;藴驶B殖之先河。”
張掖肉牛規?;B殖,打破了以前農民千家萬戶傳統散養的方式,發展成為以養殖小區、專業村社、規模養殖戶為主體的規模養殖形式,并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了以“統一圈舍標準、統一引進良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疫病防治、統一組織銷售、分戶經營管理”為主要內容的“五統一分”管理模式,在各縣區全面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新建高臺博峰、甘州牧沅等一批肉牛加工企業,有效地拉動了肉牛養殖數量較快增長。目前,
全市肉牛養殖小區發展到220個,規模養殖量占到總量的56%,為肉牛養殖規模的較快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規?;B殖的同時,張掖市把標準化建設作為肉牛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環節來抓,目前全市肉牛養殖標準化普及率達到55%以上。兩個肉牛養殖場成為全國首批50個肉牛標準化試驗示范場。
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的背后是政府的強力推動。欒克軍介紹說,為了推動肉牛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張掖市組織實施了“張掖百萬頭肉牛基地建設工程”,兩年來直接投入7000多萬元,從信貸資金、基礎母牛保護、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青貯氨化窖建造等方面對肉牛產業全程進行重點扶持。同時,積極落實金融支持政策,兩年為養牛大戶、企業發放貸款5億多元;實施農戶小規模養殖貸款貼息、養殖小區以獎代補等扶持政策,不僅調動了廣大農戶的養殖積極性,也激發了一大批能人大戶、企業投資肉牛產業的熱情,兩年來全市肉牛養殖、加工、流通等領域投入的民間資金達十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