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7/9 11:33:00 來源:開封日報 閱讀數:
為謳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豐功偉績,反映開封城鄉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努力營造團結奮進、科學發展的濃厚氛圍,我社特組織實施了“慶祝建黨90周年,記者走基層,感受新變化”大型主題采訪活動。6月22日,活動啟動儀式在開封縣舉行后,三支采訪隊伍隨即趕赴基層開展活動。黃河灘頭、幽深街巷、偏遠農莊,僅僅數日,記者們已經深入到我市城鄉的多處角落,他們與被采訪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感受,通過一件件親身經歷的事件折射我市城鄉發生的深刻變化。我們將把采訪到的鮮活事例見諸報端,向全市人民匯報,向建黨90周年獻禮。
6月28日下午4點,開封縣范村鄉百永發奶牛牧場的奶農們陸續忙碌起來。從上草上料到進廳擠奶,奶農張保發和妻子只需忙活兩個多鐘頭,下午的“功課”就算做完了。這對“牛倌”夫妻原來是奶牛散養戶。8個月前,夫妻倆申請了10萬元養殖業貸款,進場飼養了20頭奶牛,如今奶牛一天產奶量由入場時的100多斤增至900斤,每月毛收入4萬多元。“入場奶牛不愁管。”養了近10年奶牛的張保發說,“以前在家散養時,費心勞力不說,還得操心把牛奶賣出去,現在,牛奶產多少就銷多少,只要產奶量上去,效益就來了。”趁著張保發喂牛的間隙,記者仔細打量了一下牧場。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牛舍下,一家一戶分區分槽飼養,每戶存欄20頭左右。牧場里的奶牛體形肥碩,或躺或立,有的還不時發出“哞—哞—”的叫聲。下午4時正值牧場集中“上班”時間,奶農們推著滿載配料的小車,依次步入生產區。“來,來,上槽了!”在奶農的吆喝聲中,正在休憩的奶牛立起身,乖乖地返回槽位進食。按照既定順序,進食后的奶牛排隊依次進入擠奶廳,經統一消毒后,由自動擠奶器統一擠奶。
張保發家的奶牛排在第七位準備進廳擠奶。等候擠奶的過程,也是他觀察奶牛進食情緒的過程。“它心情越高興,進食量就越大,產奶量就越多。”撫摸著一頭悠閑進食的奶牛,張保發講起了“養牛課”。“平時,我們每天還會給奶牛放兩遍鋼琴曲,增加它們的食欲。”據說,給奶牛放鋼琴曲是一種“國際慣例”,這種“對牛彈琴”的飼養模式如今已成為牧場的一景。
在陽光的照耀下,牧場辦公區墻上懸掛的“奶牛標準化示范場”的牌匾格外醒目。這座牧場是在國家養殖扶持項目的支持下,由范村鄉百畝崗村“養牛大王”王永投資興建,2011年被農業部命名為奶牛標準化示范場。牧場存欄的800頭奶牛均采取“公司+農戶”的飼養模式,通過將奶牛散養戶“收編”,實現了“四統一”:統一銷售鮮奶、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獸藥、統一繁育良種。按照產奶量多少,牧場每月月底給奶農統一結賬。在擠奶廳,記者發現,擠奶不僅是自動的,且全封閉,牛奶經流水線擠出、高壓后進入奶罐,直接裝車運往簽訂鮮奶購銷合同的鄭州乳業公司。
為了方便養牛,奶農一般都在牧場吃住。當晚,記者在牧場生活區借宿時,張保發和妻子特地煮了一小鍋熱騰騰的鮮奶,熱情地招呼記者過去品嘗。一杯熱鮮奶入口,甘醇的奶香沁人心脾,張保發主動打開了話匣子。“國家制定的奶業標準越嚴越是好事。只有這樣,放心奶才能賣得好。”張保發說,牧場對奶質有著嚴格要求。“三鹿事件發生后,對每一批進廠的鮮奶,廠家要進行30多個項目的檢測,全部指標合格后才會接收。”閑聊中,記者得知,張保發做生意沒少走彎路。他沿街賣過豆腐,豆腐渣沒地方扔,就開始養豬,沒想到又遇上一場波及全國的口蹄疫,存欄的100多頭豬一頭接著一頭死掉,夫妻倆為此大哭一場。2002年,張保發為生計所迫,貸款兩萬元開始走上養奶牛的道路。在家散養奶牛時,他凌晨3點半就起床喂牛、擠奶,不到5點就蹬著三輪車到開封火車站一帶賣鮮奶。一個早晨下來,最多賣80斤奶。風里來雨里去,一晃就是6年。提及往事,張保發說:“養奶牛不規模化、規范化就沒有出路。今天總算走上了正路,感覺俺養牛大有奔頭,越走心里越亮堂。”
前一陣子,為便于往返家和牧場,張保發還買了一輛小轎車。從蹬著三輪車養牛到開著小轎車養牛,張保發萌發了新的打算:“今年把貸款提前還清后,明年再貸20萬元,新進20頭奶牛,力爭兩年內一天產奶量達到一噸,明年你再來看,俺家的變化才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