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0/13 13:23:00 來源:荷斯坦網 閱讀數:
養殖環節監管是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中之重,且監管內容、監管范圍、監管項目紛繁復雜,推進監管工作信息化是提高監管水平,保證監管質量的有效手段。
在畜禽養殖信息化建設方面,武清區做得尤為突出,效果亦格外顯著。該區畜牧水產部門根據全區畜牧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組織畜牧行業和IT專家,結合畜牧行業的核心業務、特點、問題,進行信息化工程建設,從奶牛綜合服務、動物疾病監控、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三方面入手,為全區養殖業搭建了一個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環節的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的信息平臺。
據武清區畜牧水產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全區29個基層獸醫站和52個奶牛養殖小區分別確定專門的信息平臺操作員。基礎信息錄入分為基層獸醫站和奶牛養殖小區兩條主線:村級防疫員每周五向基層獸醫站提供所包村莊的畜禽養殖、防疫檢疫等動態信息,基層獸醫站信息操作員每周一進行一次信息更新;奶牛養殖小區由信息操作員每天對小區的養殖、生產、繁育和防疫等情況進行更新。兩條主線數據自動生成進入相應的數據信息庫。
目前,武清區信息平臺的搭建和應用,使全區養殖信息得到高度共享,養殖生產、管理和監控實現了數字化、可視化表達,養殖管理工作也由傳統的經驗管理向定量分析、專家指導、數字管理轉變。
記者在區奶業辦公室看到,每個辦公桌上電腦都連接上監控系統,“電子眼”對全區52個奶牛養殖場進行24小時全程監控。一位工作人員指著監控畫面說,不用去現場,在這里就可以隨時看到養殖場的飼料投放、擠奶等情況。記者從監視器里看到,在擠奶過程中,奶農只能近距離接觸奶牛,并無機會接觸鮮奶,鮮奶通過封閉式管道輸入奶罐,確保了擠奶過程中不會被人為加入其他成分。
50歲的張自然是武清區王慶坨鎮農民,2001年建立養殖場,目前養殖規模已達到600多頭,年產值達800萬元。她早已不滿足于粗放型的經營方式,正在向科技化、數字化、智能化養殖發起挑戰。如今,她和丈夫每天在電腦前動動鼠標,敲敲鍵盤,就能了解奶牛一天的狀況。
實踐證明,養殖信息平臺有力促進了畜牧業各類疫情的嚴格監控和管理,同時提供了更加優質的科技服務。每個奶牛小區、養殖場配備奶牛管理軟件,錄入牛群基本信息和每天變化信息后,可實現檔案管理、生鮮乳管理可控、科學選種選配。就動物疾病監控而言,該平臺可明確職責分工,有效確保防檢疫密度,并實時掌握動物健康。在畜禽健康養殖上,能隨時了解每戶養殖畜禽健康狀況,實現防檢疫預警和強化防疫檢疫監管。
武清區結合獸醫體制改革,健全完善了執法監管、技術檢測、村級防疫員三支隊伍建設和區、鄉、村三級防疫體系,形成了覆蓋全區的防疫網絡。并通過建立奶牛示范園區、科技入戶、對飼料等投入品實行嚴格監管、遠程監控等多種手段,使畜禽防疫安全實現了新突破,完成了禽流感、口蹄疫、豬藍耳病等13種重點疫病監測和免疫,全區重點疫病檢疫、免疫率達到100%;同時提高了奶農的科學飼養水平,確保了生鮮乳的質量。
目前,該區已經成為京津之間*的奶牛綠色生態養殖基地,奶牛數量達到5.2萬頭,日產優質生鮮乳超過6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