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2/1 13:22:00 來源:南方日報 閱讀數:
有跡象表明,廣東省正在加快推進農業保險的布局。11月10日,分管農業等線的副省長劉昆主持召開了廣東省第一次高規格的農業保險專題會議。不到兩周后,劉昆又在廣州會見了中國人保財險副總經理林智勇,專門商討如何加強農業保險合作的事宜。
分析人士認為,廣東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臺風、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以及農村居民財產時常處在險情的暴風眼,農業保險的前景十分廣闊。
據悉,廣東省政府已要求廣東保監局牽頭撰寫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屆時,廣東省有望形成統一的農業保險政策體系,改變目前“各自為政”的局面。
現狀
農險保費僅占農業增加值0.05%遠低于江浙
由于農業生產力相對落后,中國農民自古以來就被打上了“靠天吃飯”的烙印。作為沿海省份,廣東省一直被臺風、海嘯等自然災害所困擾,以往每年損失約90億元左右。2008年,罕見的大雪突襲中國南方,廣東省農業損失達170多億元。
這一切,廣東省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2008年大雪的傷痛還未消弭的時候,時任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在當年兩會上提交了一份議案,呼吁在沿海地區開展農業保險試點。
也是在那次兩會期間,2008年3月11日,時任廣東省省長黃華華代表廣東省政府與中國人保集團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重點“謀劃”農房保險、災害保險等。
加緊布局的背后,是廣東省農業保險嚴峻的現實。中國人保財險告訴記者,廣東省與江蘇、浙江在經濟財政能力、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方面大體相近,但農業保險的推進卻相差甚遠。以2010年為例,廣東省農業保險保費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0.05%,遠低于江蘇的0.62%和浙江的0.16%,亦與全國整體水平0.34%相差懸殊。
不僅如此,在開辦險種和覆蓋率方面,廣東也遠遠落后于江浙等兄弟省份。目前,江浙均開辦了包括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等在內的近20個險種,基本覆蓋了本省主要的種養業品種,而廣東省目前僅開辦了能繁母豬、水稻、農房等險種;2010年江蘇種植業承保面積近8000萬畝,主要險種實現了90%以上的覆蓋率,能繁母豬保險覆蓋率達到100%,浙江省的水稻保險亦基本覆蓋了所有的種糧大戶。但廣東水稻保險開辦3年來,今年承保面積僅為347.38萬畝,試點地區覆蓋率只有24.15%。
動向
廣東省政府醞釀出臺指導文件扶持農險
要破解擺在廣東省面前的這道亟待解決的難題,無疑需要勇氣和智慧。11月10日,副省長劉昆主持召開廣東省農業保險專題研討會。據了解,這是我省第一次高規格的農業保險專題會議,與會單位陣容龐大,包括省政府辦公廳,省財政廳、廣東保監局、省金融辦、省農業廳、省林業局、省海洋與漁業局以及各農業保險承辦企業。
是次會議上,劉昆強調,要學習外省的經驗,走有廣東特色的農業保險之路;加強險種設計,盡快推進林、漁業保險步伐;探討建立農業保險的巨災風險政府與承保機構共擔機制。會議建議由廣東保監局牽頭,盡早出臺廣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廣東保監局產險處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保監局此前出臺過行業性指導文件,但只能約束承保企業,效果很有限。這次以廣東省政府名義出臺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文件還是首例,不僅僅針對保險企業,也牽涉財政廳、農業廳、地方政府等各個相關部門,政策影響力不言而喻。”該負責人表示,“省政府要求盡快拿出方案,所以我們正在抓緊撰寫。”
業內人士指出,在政府、監管機構、承保企業的合力推動下,廣東省三農保險支農惠農效果明顯。2007年至今,先后獨立承辦廣東三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中國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累計承保能繁母豬718萬頭、水稻近488萬畝、農房超過2591萬戶,提供風險保障超過2844億元,支付賠款近4.8億元。
根據廣東保監局向記者提供的數據,2011年1-10月,廣東省累計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2億元,共承保能繁母豬93.3萬頭,水稻353.5萬畝,農房1091萬戶,保險覆蓋面分別為37%、20%和95%。同時,還承保漁民意外險9.7萬人,漁船7000條,實現保費收入5100萬元,再創歷史新高。
記者還從廣東保監局獲悉,目前廣東省正在研究制定政策性漁業保險新的推進方案,以及森林保險試點工作方案,爭取早日實施。
焦點
亟需建立政府主導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分析人士稱,雖然廣東省近年來加大了推進農業保險的力度,但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和制度體系,嚴重制約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據了解,江浙二省均由常務副省長和分管農業的副省長牽頭推動,成立專職推動部門。廣東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則缺乏統一的牽頭部門,各險種由不同部門分別牽頭,如能繁母豬保險由省畜牧局牽頭,水稻保險由省委農辦牽頭,農房保險由省民政廳牽頭,溝通協調效率較低,未形成政策體系。
從制度完備性看,江蘇確立了“聯辦共保”模式,建立了有財政資金參與的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雖然廣東政策性農業保險于2007年啟動,但至今仍未形成適合本地實際且高效運作的模式,未建立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
業內人士表示,廣東地處沿海,自然災害頻發,建立巨災風險準備金,防范化解保險經辦公司的巨災風險尤為迫切。“對于有中央財政補貼的險種,如水稻、林木、生豬等,在不增加農戶負擔的前提下,建議參照浙江的做法,通過提高保險費率,爭得更多的國家財政補貼,建立巨災風險準備金;此外,還可以參照北京的做法,賠付率160%以下的風險由經辦公司承擔,賠付率超過160%以上的風險由政府承擔,其中160%-300%的巨災風險,通過政府直接購買再保險的方式轉移風險。”
記者了解到,與江蘇、浙江、北京等省市都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經辦公司給予政策扶持不同,廣東省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只給農戶保險費補貼,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尚未建立,保險經辦公司存在后顧之憂。與此同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上的“捉襟見肘”也使得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
一家大型財險公司向記者坦言,如果沒有好的機制和辦法解決基層政府對農業保險經營的支持與協助的問題,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操作上還會有較大的難度。“面對如此分散和眾多的農戶,無論展業、承保、防損、還是定損、理賠都會非常困難,經營成本和監督成本都會因此大大上升。”
值得欣喜的是,決策當局不斷釋放出積極信號,為廣東推動農業保險帶來了政策暖風。截至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八年劍指“三農”。保監會《關于做好2011年農業保險工作的通知》亦明確提出,保險公司應積極拓展服務“三農”新領域,對地方支柱農業和區域優勢品種,特別是“菜籃子”產品,積極開展試點。而自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以來,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預算安排資金已從2007年的21.5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97.06億元,年均增長45.8%。
中國人保財險認為,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征,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建議成立政府主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完善工作機制切實提高基層部門的執行力。”